雷州市雷城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

姑娘歌市流传于雷州半岛一带的民间音乐,是由雷州歌的对歌派生的一种特殊演唱形式。其主要依附于当地各村社民间的年例习俗,著名歌手常被邀请对歌酬神,于是三五成群,组成半职业化班子专事对歌,因表演以女歌手为主,故民间便称之为“姑娘歌”。姑娘歌约产生...

雷州音乐产生于雷州半岛一带,宋、明以来中原移民南下,雷州半岛民间音乐艺术受中原文化影响,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音乐形式,于明清时期形成秉赋独具的雷州音乐,至清末民初盛行一时。1960年,经音乐工作者记录、整理并正式命名为“雷州音乐”。 乐种丰富...

沈塘人龙舞是一种人体造型的娱乐性舞蹈艺术,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在沈塘圩始创。初为当地群众即兴性的娱乐舞蹈,后演变为中秋节月圆之夜狂欢的传统节目。明清时期,人龙舞曾盛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现主要流传于雷州市沈塘镇沈塘圩。 人龙舞是我国龙舞...

雷州乌石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民间民俗舞蹈活动,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之夜,乌石港区群众都要举办传统的蜈蚣舞活动,以驱除邪气祈求平安。 传统的乌石蜈蚣舞表演队伍参与...

雷州蒲织是一种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编织成日常用品的传统技艺,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市,覆盖整个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境内水田适宜种植蒲草。蒲草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种类繁多,有三菱草、棍子草、大籽草等。今天常见的为大籽草,乃元顺帝时泉州商人...

雷州风筝节是雷州半岛部分地区端午期间以竞放风筝祭祀风神的传统庙会活动。据史料记载,雷州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已有官祭风神之习俗,曾是雷州府端阳节“东岳赛鹞、夏江龙舟竞渡、麻扶讴歌”赛事之一,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

雷祖崇拜是源自于雷州半岛群众对雷祖陈文玉的祭祀、信仰与崇拜的习俗。陈文玉为雷州首任刺史,在任期间致力于促进雷州半岛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去世后广受当地百姓崇信,“雷民德之,遍立庙祀”,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雷州半岛少数民族对雷的崇拜相融合,...

雷州南门高跷龙舞即是高跷舞龙,将高跷、舞龙两者合而为一,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仅存于雷州市雷城南门市。高跷龙舞成为民间庆典、祭祀活动的一项传统节目,从明永乐年间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民国雷州道南印务局黄景星编著《黄司令官平匪实纪...

雷州灰塑,是雷州半岛及其周边地区一种较为独特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雷州灰塑的历史悠久,清代《海康县志》中已有“门砌以砖石饰以粉素缭以墙垣”的记载,证明雷州地区在明代正德年间重修明伦堂时便运用了灰塑工艺。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

  石雕亦称“石刻”,是以石材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中国的石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承沿不绝,流传至今,显示出传统民间工艺的精湛技术、巧妙构思和丰沛创造力。石雕创作一般在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砂石等天然石质材料上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一系列纯熟的民间雕刻技法。由...

  雷剧是在广东省雷州市传统民歌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因为早期以雷州歌曲调为声腔,曾名“雷州歌剧”,后改称“雷剧”。雷剧起源于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流布区域为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以广东省雷州市为中心,主要演出于雷州、遂溪、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市)和湛江市等地。 ...

  傩舞是传统社会具有祭祀礼仪性质的原始舞蹈,历史悠久。据传,周代时曾有“大傩”、“乡人傩”的称谓,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正统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傩舞以驱瘟逐疫、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表演时,舞者头戴面具,呼喊赶逐,引来众多追随围观者,场面十分热闹。傩舞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

  雷州歌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使用雷州方言(属闽南语系雷州语支)的十个县(市)区,它记载了雷州人诞生、迁徙、劳动、生存的历史状况,在宋代即已见诸史书。其中的“姑娘歌”从明代开始已十分流行,笔试赛歌则从清代乾隆年间延续至今,现在社会上仍保存着一大批雷州歌册、歌集、歌榜、姑娘歌本及雷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