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沙祭祖是存续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的黄氏传统祭祖礼仪活动。下沙村与香港隔河相望,村民均为黄姓,现在旅居海外的下沙籍黄氏后裔约有3000人。南宋时期,客家人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辗开基立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今存九世祖“黄思铬公世祠”始建于明代。传世《黄...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

  灯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起初,灯舞以摆字为特征,后逐渐发展成以彩灯排列构造图案、创生意境的民间舞蹈样式,流传于全国各地。按灯彩外形区分,灯舞主要包括模拟动物的龙灯舞、狮子灯舞、鱼...

  坂田永胜堂舞麒麟是根据“麒麟永远胜利”的意义而命名的,由坂田永胜堂舞麒麟的创始人熬头四(花名)于1840年创编。主要在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等地流传,沿袭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传承了十二代。   永胜堂舞麒麟主要包括麒麟舞和武术表演。麒麟舞主要是通过...

  大船坑村的舞麒麟始于明朝嘉靖年间(为谢氏祖先定居本地之始),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大船坑村的居民均为客家人,相传先祖来自河南乌衣巷,后经福建迁入广东。大船坑村的舞麒麟习俗,是客家民俗的典型体现。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用的“麒麟”长约六米,披红挂绿,鲜艳夺目;舞蹈由拜...

  松岗七星狮舞是分布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及相邻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它与其他狮舞表演的主要区别,在于伴奏的锣鼓乐节奏为“七拍半”,且有“骝马步”、“彪步”等多种舞蹈步法,有“狗型”、“伏虎型”等数种造型。它还在舞法上分为“武狮”、“文狮”,“武狮”的主要舞法有“逗蛇”(“逗”活的眼镜蛇),“文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