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 扩展

  • 项目编号:
    JS-03-IV-0005-04
  • 类别:
    传统戏剧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淮剧 扩展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以来,流行于淮安扬州等地。
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在唱腔上,相应吸收了徽戏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后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
淮剧唱腔除以上主要唱调外,尚有〔南昌调〕、〔淮悲调〕、〔春调〕、〔十字调〕、〔下河调〕、〔叶子调〕等腔调。以及部分来自民歌小曲的调子,如〔磨房调〕、〔补缸调〕、〔跳槽调〕、〔八段锦〕、〔蓝桥调〕等。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扁鼓苏锣、铙钹、堂锣等。在盐阜花鼓锣、僮子锣、麒麟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伴唱锣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淮剧的语言以江淮官话为基调。
上世纪五十年代,淮剧与扬剧等剧种在扬州同台演出。后扬州有新淮淮剧团、泰州淮剧团,宝应、高邮、兴化均有淮剧团,今宝应仍有淮剧团。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

保护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