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她们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获得了苏州“少数民族”之称。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在乌黑的头...

  苏州的五月端午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全民参与,久盛不衰,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富于江南特色的民俗传统。   苏州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对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纪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苏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

  中药传统制剂,主要指丸、散、膏、丹,此外还有酒剂、锭剂、胶剂等等,每一种剂型都有一套传统制剂工艺,结合某些产品,还有一些特殊的制作方法。随着时代发展,中成药的制作有了许多改革和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传统制剂方法并未全部淘汰,其中某些传统制剂方法,仍然是中成药制作的最佳选择,尤其是某些名牌中...

  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书画印泥,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用品,在中国文房“四宝”中享有特殊盛誉。   明清以来,苏州吴门画派名人辈出,传统中国画颜料的需求增大。明末清初,阊门都亭桥开出了一家制作传统颜料的姜氏“思序堂”店铺。由于其品种较全,选料讲究,研漂精细,制造...

  碧螺春茶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山、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茶经》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太湖,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

  苏州书画装裱艺术源于南宋,由宫廷御裱逐渐转向民间。苏州是全国裱画的发源地,并受其影响辐射全国及海外,受其影响较大的有北京、上海、扬州、山东及国内其他地区,海外有日本、东南亚及国外的华侨聚集地。   装裱艺术历唐至北宋已达到一定水平,被称为“宣和装”。明宣德以后吴中书画...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乐器造型简练优美,结构合理,做工精巧,音色纯净,为历代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古往今来,凡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赛会,或宫廷、官府举行重大的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都要演奏民族乐器。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已...

  剧装戏具制作是苏州市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其起源可上溯至明代中叶,它是与当时南戏北调中最为典雅优美的昆曲相伴而生的。   明清以来,苏州一直是丝绸和棉布的主要产地,苏州的刺绣也因技艺精湛而名闻海内外。在此前提下,苏州剧装戏具制作具备了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9世纪3...

  苏扇是苏州特产,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明清以来,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南宋时苏州便有人自制折扇,到明代宣德年间设作坊生产,并出现名牌产品,如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制扇业开始兴盛。 /...

  苏州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外来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所以也称为“苏州明式家具”,简称“苏式”。   苏州明式家具,具有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技艺精良、漆泽光亮的特点,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独树一帜。...

  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据古籍《金砖墁地》记载,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又因金砖制成后要运至北京的京仓,以供皇宫专用,故又有“京砖”之称。   金砖御窑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千百年来,此地村民专以烧窑为业。明代永乐年间...

  苏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滨,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香山帮是一个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   香山帮是吴文化的产物,历史上曾涌现过不少大师,如塑圣杨惠...

  缂丝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

  宋锦,为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因主要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为锦绣之乡、绫罗之地。唐宋时,苏州成为国内丝绸生产中心;明清时期,苏州又有著名的苏州织造府,其宫廷织造和民间丝织产销两旺,素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 /...

  苏派盆景技艺主要分布于江苏省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有着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相传苏派盆景技艺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成熟于清代,通过艺术加工与精心培养,在盆钵之中创作出来源于自然的形象美而高于自然的意境美,并逐渐形成了清秀古雅的独特风格...

  核雕是在核桃壳及各式果核上进行雕镌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长期以来一直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雕镌技艺即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核雕便是这项技艺的进一步发展。从明末魏学《核舟记》中描绘的情况来看,核雕技艺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核雕以核桃壳、桃核、橄榄核、杏核、樱桃核及其他一些质地致密...

  考古发掘证明,六七千年前苏州地域已有玉石雕刻品出现。春秋时期,吴国玉工造出鹦鹉首拱形玉饰和双系拱形起脊玉饰,显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明清时期,苏州玉石雕刻名动海内,堪称同行业的翘楚。据史料记载,当时苏州专诸巷一带到处可闻沙沙的琢玉声,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因而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苏州灯彩是流行于江苏省苏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当地的节日庆典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年的苏州灯会为节日营造了热烈欢快的气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据考证,苏州灯彩制作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明代以来,苏州灯彩制作技艺取得了长足...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苏州泥塑一直享有盛誉,和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齐名,是中国泥塑的重要代表。   苏州泥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泥塑,即庙宇的神佛塑像;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

  苏绣为苏州刺绣之简称,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近十年来苏绣行业逐渐萎缩,现主要集中于苏州市区和高新区东渚镇、镇湖街道一带。   苏绣技艺的起源不详。现存的宋代以来苏绣实物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如元代苏绣残片表明,当时已有...

  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通常与苏州弹词合称“苏州评弹”。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苏州评话至迟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清代中叶进入...

  苏州滑稽戏是表现生活在吴地人民的行为及其幽默方式的地方戏剧种。苏州市滑稽剧团始建于1950年,通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积淀下数百部滑稽戏大戏与小品。20世纪50年代,《苏州两公差》、《钱笃笤求雨》、《小山东到上海》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誉满艺坛。60至80年代,电影《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三十...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1912年对白南词有了简单的化装表演形式,1941年朱国梁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尝试将对白南词发展为独立的戏曲声腔剧种苏剧,让苏剧和昆曲在一起混合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玄妙观道教音乐为代表的苏州道教音乐属于正一派道乐,历史可追溯至西晋,它继承了古代音乐的传统,吸取了庙堂音乐等成分,还受到堂名音乐、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等吴地音乐艺术形式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深受群众欢迎,活动十分繁盛。明末清初施亮生真人辑成的《斋天》等书和嘉庆年间道士曹希圣重订的《钧天...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   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等,是一种平置弹弦乐器。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且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除独奏外还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及琴箫合奏等。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完备。经历代琴人和文人创造性的发展,古琴...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吴歌源远流长,《楚辞•招魂》即有“吴蔡讴,奏大吕些”的记载。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时将吴歌编入《清商曲辞》的《吴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