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儿科疗法  (塘桥陆氏中医儿科、谦字门儿科中医术、兴化史氏中医幼科疗法)扩展  张家港市,扬州市,兴化市 “谦”字门儿科中医术,是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支,历经200多年。清道光间,有医家陈里谦,因善治天花而闻名,并创“谦”字门儿科,后传七代,...

儿科疗法  (塘桥陆氏中医儿科、谦字门儿科中医术、兴化史氏中医幼科疗法)扩展  张家港市,扬州市,兴化市 塘桥陆氏中医儿科,位于张家港市域东部的塘桥镇鹿苑集镇,由陆曙卿始创于清光绪年间。陆曙卿,因家境贫穷,中途辍学,21岁时,师从该市凤凰镇...

传统棉纺织技艺(雷沟大布制作技艺、丰县棉纺织技艺) 扩展 雷沟,地处苏州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南沙一带。宋元年间,雷沟民间广植棉花,百姓都纺纱、织布,“家家机声,户户纺纱”。民间自纺自织为土布,这种布,最早为杜经杜纬,故称雷沟杜布,因为方言“...

家具制作技艺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通作家具制作技艺、精细木作技艺)    扩展  常州市,苏州市吴中区,南通市,南通市崇川区、句容市、扬州市广陵区、江阴市 明式家具,是指明代中叶以来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们用紫檀木、酸枝木、枸梓...

莲湘(甪直连厢)扩展 ​​​​​​​ 连厢,是甪直农村和市镇盛行的娱乐健身活动。连厢也流传于太仓城厢、浏河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地。   连厢,又称莲湘、霸王鞭、花棍、金钱棍、打花枪等。其历史可上溯至宋代的“莲花落”。莲花本是吉祥花,“...

上鹞灯 ​​​​​​​正月十五元宵,常熟东乡一带民间有“上鹞灯”习俗。 鹞子,即风筝。元末明初,这里农村家宅前都竖高高的竹竿,从年初一到正月二十,每晚要在这竹竿上挂灯笼,叫“牵高灯”。挂得越多、越高,越好。于是“牵高灯”的杆子越竖越高,灯笼...

邓尉探梅 邓尉山,在苏州吴中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光福古镇。光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花果鱼米之乡,历来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的美称。每到春天,邓尉山一带梅花盛开,弥漫30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一...

庙会  (妈祖祭、杨桥庙会、圣堂庙会、茅山东岳庙会、彭祖庙会、泰山庙会) 扩展 圣堂庙,正名东岳庙,始建于明初,位于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阳澄湖镇被阳澄湖、盛泽荡、画师湖、昆承湖环抱,是著名的“水乡泽国”,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宜农宜渔,是典型...

庙会  (妈祖祭、杨桥庙会、圣堂庙会、茅山东岳庙会、彭祖庙会、泰山庙会) 扩展 妈祖信俗影响广泛。该妈祖拜祭礼仪主要流行于太仓浏河地区。浏河东临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与宝山、嘉定毗邻,是国内著名古港与水上交通要津,元、明时已有“六国码头...

传统中医膏方制作技艺(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 ​​​​​​​膏方,为中药五大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之一,盛行千年而不衰,系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

针灸(陈氏针灸、朱氏针灸疗法、宋氏耳针) 耳穴疗法,是指通过耳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古老的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宋氏针灸诊所由宋玲玲于2004年3月玲创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古镇木渎,以耳穴针...

吴氏疔科 吴氏疔疗,创始于清乾嘉年间。据《吴县文史资料》第六辑记载,“吴县木渎镇山塘街吴氏疔科,专门医治疔疮,疗效显著,是久已驰名江南的民间专科医生”。 吴氏疔疗第四代传人吴金秀(1868-1939),因婆母去世,即开业行医,专门治疗疔疮5...

羊肉烹制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码头汤羊肉烹饪技艺) 藏书羊肉制作技艺发端于明末清初, 最初是农民进入秋冬后农闲时宰羊进食,作为滋养身体、招待亲友的食品。后发展为每到秋冬季,农民宰羊烧制后挑着羊肉食担走村串户,沿街叫卖并开店设坊,称为“羊作...

苏帮菜烹制技艺 ​​​​​​​苏帮菜,早在春秋典籍《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苏帮菜集民、商、官、船、寺诸菜之大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菜系,自清代至民国,在中国地方风味流派中自成一格,享誉中外。明代韩奕《易牙遗意》中记载的苏帮菜已经多达1...

青铜失蜡铸造技艺 仿古铜器,是指艺人们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以铸造、绘画、雕刻、镶嵌相结合,仿制古代青铜器等文物供人们鉴赏和收藏的铜器。苏州青铜器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仿古铜器则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明代时,苏州的仿古铜器便以“苏铸”...

传统鸟笼制作技艺(扬派雀笼传统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技艺) 苏派鸟笼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有鸟雀市场,设有鸟雀馆。至今,苏州城内还有保留完好的乌鹊桥。南宋时,鸟笼制作已很精致,艺人詹成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 罗:是运用罗绸织法使织物表面具有纱孔眼的花素织物通称为罗类织物,它具有风格雅致,质地紧密‘结实,纱孔通风’透凉,穿着舒适、凉爽的特点,通常用于春夏服装、饰品等。战国秦汉服饰,吴越韩魏等国,都以...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 “罗”原是指一种织造方法,后专指用此类方式编织的丝织品。它用合股丝以经纬绞合的方式织成,具有质地较薄,手感滑爽,花纹美观,兼有透气性等特点,历代被视为丝绸珍品,由于工艺复杂,耗工费时,价格不菲...

酱菜制作技艺(甪直萝卜制作技艺) 扩展 甪直镇,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甪直萝卜,原名源丰萝卜,由清代道光年间徽州人张青来开办的“张源丰” 南酱店所创。民国时期,甪直萝卜主要由张源丰南酱店和沈成号南酱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七栀古船制作技艺)  扩展 ​​​​​​​ 七桅古船历史悠久,有“活化石”的美称,也是太湖的标志物。因船上竖桅杆七根,挂篷帆七扇,渔民俗称“七扇子”。在历史的长河中,该船充当过战船、渔船、游船等不同角色,在卫疆争霸、渔业生...

传统木船制作技艺(古船制作技艺)  扩展 ​​​​​​​常熟地属太湖流域,且又濒临长江和东海。南宋时常熟浒浦港因“浒浦港深阔,实可藏战舰”而置武尉水军,隶属平江府(今苏州),统辖江浙闽之海防。元代,浒浦置通事汉军万户府,闰珣授浒浦路万户府知...

苏州漆器制作技艺 扩展 苏州漆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战国时期,漆器业漆器生产已形成规模。汉代是漆器的鼎盛时期,漆器品种繁多,有盒、盘、匣案、耳环、碟碗、唾壶、面罩、棋盘、凳子、危和几等,工艺技法有多彩、针刻、、铜...

传统砖瓦制作技艺  扩展 锦溪,为苏州昆山南部的水乡古镇。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其窑大部分为石灰窑,而且以民窑为主。砖瓦制作,十分繁荣。明清时期,苏州的砖瓦生产,以陆墓与徐庄二镇最为著...

传统砖瓦制作技艺 扩展 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蕴藏着许多传统工艺,青砖青瓦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 苏州市相城区宫辉古建砖瓦厂(原名:吴县古建砖瓦厂),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邢店村(阳澄湖畔)。该地地貌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扩展 ​​​​​​​常熟位于江南腹地,有着3000多年的人文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古建筑施工工匠颇多,且技术高超。吴地“香山帮”鼻祖蒯祥之师蔡思诚即为常熟人,与著名石工朱文铭同为常熟古建筑施...

缂丝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南通缂丝织造技艺) 扩展 ​​​​​​​缂丝,是一门古老的“通经断纬”的织造技艺。由于织造的作品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犹如镂刻而成,故又称“刻丝”。其成品正反如一,堪称“织中之圣”。缂丝历史可追溯我国汉唐...

盆景技艺(孟河斧劈石盆景、苏派盆景) “盆景”称谓,最早文字见于明代王鏊所著《姑苏志》。当时,盆景在苏州已广为普及。明人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专门列出《盆玩》篇,记载了松柏、枫、榆、古梅为桩景之先声。清代,苏州的盆景制作呈流行之势,形成了虎丘...

木雕  (苏州红木雕刻、佛像雕刻、常州红木浅刻、泰州木雕)扩展 ​​​​​​​苏州的雕刻历史悠久,远在商代就有“六工”之称;到周代出现了更细的分类,曰:“八材”。宫廷皇室设有“雕人”。 宋代,高宗南渡后,曾集中江南工匠于临安,建宫室、造器物...

苏绣(苏州发绣)扩展 发绣是苏绣中别具一格的绣品,它以发代线,利用其本身黑、白、灰、黄、棕等自然色体的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运用滚针、缠针、接针、切针等不同针法刺绣作品,图象生动,文雅,针迹细密,对比鲜明,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与丝绣相...

江南船拳是流行在我国太湖流域、江南水乡的一种拳种文化。江南,一般包括苏南、浙北和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以太湖为中心的吴文化地区是江南的主体和核心。所谓船拳,顾名思义就是站在船上打的拳。船身的不稳定和船体的面积限制等,不仅给拳术演练者...

锡剧 扩展 锡剧在张家港境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1962年成立张家港市锡剧团,逐步发展最后并入张家港市艺术中心。 张家港锡剧先后创编有《要塞新雷》、《双桥联姻》、《星河情》等十数个剧目,同时移植改编演出了《天雨花》《梁山伯与祝英台》《珍珠塔...

灯舞 (常熟滚灯、春城马灯阵舞、马灯阵舞)扩展 ​​​​​​​​​​​​​​常熟支塘滚灯,流行于常昆太交界处,尤以窑镇、直塘为盛。相传支塘滚灯为明抗倭英雄戚继光所创。当时戚继光驻防东南沿海,戚家军在支塘地区不仅组织乡勇练兵,还传给他们独门练...

 龙舞(陆家段龙舞)扩展 ​​​​​​​​​​​​​​一般的龙舞,龙头龙身龙尾连成一体,但断龙舞的龙身却是一节节断开的。断龙舞中心在昆山陆家镇,扩大到昆山大部分地区,上海、苏州、无锡、宜兴、常熟和太仓等地也有辐射。   断龙舞源自一个古老的...

江南丝竹  扩展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乐种,而昆山花桥地处江浙沪的中心,更是江南丝竹的活跃区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江南丝竹的历史本身并不长,大致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花桥的江南丝竹大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形成。比起其它地区的江南丝...

吟诵调(苏州吟诵、苏州吟诵)扩展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诗词文诵读方式,一脉相承了几千年,直到上世纪初受新文化运动冲击才戛然而止。唐文治先生是着力挽救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文治先生1865年出生于太仓市岳王镇静观堂,故居尚在。受业于同乡进士王祖畬...

吟诵调(苏州吟诵、苏州吟诵)扩展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而且是从孔子和弟子一起吟唱《诗经》时就流传下来的读书方法,当时,诗经三百篇皆“弦歌之”;是古人写诗时推敲平仄的一种手段,唐人“新诗改罢自长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可证。毛...

谜语(平望灯谜)扩展 ​​​​​​​平望灯谜主要流播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及其周围。   平望镇位于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中心地带,京杭大运河、太浦河在镇郊交叉流过,有效地连结长江三角洲最富裕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既是整个华东地...

吴歌(昆北民歌)扩展 昆山民歌,在巴城、周市一带最为丰富,称为昆北民歌,为吴歌一脉。 明万历年间就有关于昆山人唱民歌的确切记载(周玄炜《泾林续记》)。 昆北民歌大致可分为三类: 山歌类。也称田山歌。节奏和音调较自由。有大山歌和小山歌之分。大...

湖甸龙舟会 湖甸位于常熟市尚湖与虞山交界处。这里港汊众多,湖塘密布,村民大多傍水而居。湖甸龙舟会就是每年春、秋两次村民祭祀当地水神李王的一项民俗活动。 李王,原名李禄,南宋嘉定间人,生前曾为当地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死后,则“惠天下之民,佐水衡...

苏南水乡婚俗 ​​​​​​​自古以来,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婚姻习俗,并且都形成一个系统。据市地方志载:古代男女或婚礼品为雁,有“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的文字记载。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沙家浜镇分别在凌云浜和毕泽两地先后出...

庙会(金村庙会)扩展 庙会 扩展(金村庙会),亦称永昌庙会,流传于张家港市塘桥镇金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金村庙会始于宋代,明清时期更为兴盛,并不断丰富新的内涵和意义。 早期的金村庙会以在永昌寺纪念佛...

郑氏妇科疗法 ​​​​​​​郑氏妇科年代久远、一脉相承,历经二十九世,绵延800多年,是目前国内中医药界罕见的世医之家。 郑氏八世孙郑忆年,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从祖籍河南开封南渡迁徙昆山定居,为迁昆始祖。昆山五世孙郑公显,得其岳父钱氏...

闵氏伤科疗法 ​​​​​​​吴中闵氏伤科,发祥于昆山西乡之白塔港,从清代嘉庆年间起,历经五世,约有近200年历史。该世医源起于昆山,兴盛于吴中,名播于苏沪浙一带。主要以祖传治伤绝技和秘方伤膏药医治跌打损伤、骨断脱臼、扭腰曲筋等症状,疗效显著...

闵氏伤科疗法 闵氏伤科由来已久, 闵氏传承业已伤科五代,始祖闵籍,字坚亭,清嘉庆,同治年间人,(1801-1874),新阳白塔巷村(今昆山镇玉山白塔村6组)人,从小喜习武,悉心研究治伤术,对人体骨节部位熟识详明,更得家传治伤秘方,又受高僧指...

太仓肉松制作技艺 ​​​​​​​太仓肉松制法创于清代倪德。倪德原是清同治年间的一位高厨。1874年的某一天,太仓新科状元陆增祥宴请宾客,倪德被邀去掌勺。适逢倪德未婚妻前去探望,心猿意马之下,将五香焖肉烧过了头。大惊失色的倪德急中生智,将猪肉...

太仓糟油制作技艺 太仓糟油,始创于清乾嘉年间。创制人李梧江是太仓城内经营酱园和酿酒的商人。他将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药,入缸发酵50多天,酿成酒浆原液。再往酒浆中加上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陈皮、甘草、花椒、麦曲、盐等二...

糕点制作技艺  (乾生元枣泥麻饼制作技艺、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常州芝麻糖制作技艺)扩展 ​​​​​​​乾生元,始创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最初店面设在苏州木渎镇西街,原名“费萃泰”,出售双面沾铺芝麻的香脆饼,在当时即享有盛誉。到了清...

酿造酒酿造技艺 (王四桂花酒酿造技艺)扩展 ​​​​​​​王四桂花酒,于清光绪十三年间(1887),由常熟王四酒家创始人王祖康自酿而成。用常熟当地上等新糯米和优质泉水酿造出的桂花白酒,被人们赞不绝口。酿酒所用的鲜桂花,是虞山北麓山民种的“青...

酿造酒酿造技艺 (后塍黄酒酿造技艺)  扩展 ​​​​​​​黄酒主要以半干型,半甜型为主。半干型黄酒以浙江古越龙山为代表,半甜型黄酒则以张家港后塍黄酒“沙洲优黄”为代表。后塍,位于张家港市金港镇。早在明代,后塍地区农家酿酒已很普遍。清光绪十...

酿造酒酿造技艺 (铜罗黄酒酿造技艺)  扩展 ​​​​​​​吴江市桃源镇是苏派黄酒主要产地之一,素有“天下黄酒第一镇”之美誉。其黄酒的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在桃源镇铜罗社区。旧时桃源称为铜罗,又名严墓。早在吴越春秋时期,严墓民间作坊就开始酿造宫廷...

苏州砖雕 ​​​​​​​砖雕,是一种在烧制好的青砖上雕凿各种图案的技艺。宋以后,不少官宦人家及文人墨客聚居苏州,纷纷建造私家花园和深宅大院,砖雕就成为其重要装饰内容。苏州现存最早的砖雕门楼当数网师园建于宋代的万卷堂砖雕门楼。明代的砖雕门楼要...

竹编(后塍竹编) 扩展 ​​​​​​​张家港后塍,地处长江岸边,自南宋起,江沙日涨,引来大批移民开发围垦沙田,在圩岸上种竹住人。至明万历年间,大片江滩积涨成陆。于是靖江、镇江、常熟等地的贫苦农民及民间工匠大量涌入并建村落。清康熙三十九年(1...

江南丝竹 扩展 江南丝竹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丝竹音乐,从形成距今已约有300多年历史。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苏州,发展涵盖至整个苏南地区、上海、浙西和浙北。 江南丝竹在苏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

七夕节(太仓七夕习俗) 历史记载:牛郎织女曾降于太仓,太仓南郊黄姑村(今胜昔村4组),有黄姑塘、黄姑塘桥,旧时还建有织女庙、牛郎庙,至1958年才拆毁,原织女庙前的银杏树至今尚在。据宋龚明之《中吴记闻》和范成大《吴郡志》以及苏州、太仓、昆山...

庙会 扩展(苏州“轧神仙”庙会) ​​​​​​​“轧神仙”是农历四月十四日吕洞宾生日前后,苏州民间在神仙庙为中心的阊门地区进行的民俗庙会活动。 “轧”字,在吴语中读作“嘎”,有挤来挤去之意。传说农历四月十四日吕洞宾生日这天,他要化身下凡来点...

灯会 扩展(古胥门元宵灯会)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之夜有张灯之俗,所以又叫“灯节”。 “吴中风俗,尤竞上元”,苏州的灯会之盛,宋代已闻名全国。范成大《灯市行》诗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

水乡妇女服饰 扩展(胜浦水乡妇女服饰) 苏州水乡妇女服饰主要分布在苏州古城东郊的水乡地区。从斜塘、车坊开始,东至昆山巴城,南达周庄,北抵湘城,围绕阳澄湖、澄湖及吴淞江、娄江两岸为中心的江南水乡,以甪直、胜浦最为典型。   水乡妇女服饰历史悠...

汤面制作技艺(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 ​​​​​​​昆山,东靠上海,西邻苏州,自古为江南重镇。昆山奥灶面始于清咸丰末年。奥灶面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馆”,由于经营不善,店主弃馆而走。债主赵三老太将它交给家厨陈秀英经营。陈秀英嫁于颜家为媳,擅长烹...

常熟叫化鸡制作技艺  王四酒家座落于常熟兴福街358号,是江苏餐饮名店和中华餐饮名店,商务部评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王四酒家始创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创始人王祖康,当年在常熟虞山兴福寺附近以家屋茅棚为店,以田间蔬菜、山间野味...

陆稿荐苏式卤菜制作技艺 苏州陆稿荐创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为陆姓所开设。陆稿荐自创业以来,从最初的专营生、熟肉的一家普通肉铺,到制作本帮卤菜,久负盛名。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战乱兵火,损失殆尽。后于同治五年(1866年),在崇真...

豆腐制品制作技艺 苏式卤汁豆腐干制作技艺 苏式卤汁豆腐干原名甜豆腐干,又名卤汁素鸡,兼具苏州卤菜和蜜饯两大风味特色,既可作为茶食、休闲小吃,又可作为餐桌上的冷盆,是苏州传统茶食小吃中的佳品。 1927年,原籍仪征的祝季中在苏州开设素鸡牛肉作...

采芝斋苏式糖果制作技艺 采芝斋是苏州著名的专门制作糖果的名店,由清光绪年间金荫芝创建。他从五百个铜板起家摆小糖摊开始,到了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在观前街七十二号自立店面。粽子糖是采芝斋最早的苏式糖果。金荫芝除了自产自销苏式糖果和炒货外...

糕点制作技艺(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 稻香村是苏州茶食业中著名的三大品牌企业之一,在业内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其中以月饼为最佳。 “稻香村”之名,由清乾隆皇帝所赐。据《稻香村志》记载,清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时,吃了稻香村茶食店制作的清...

糕点制作技艺(叶受和苏式糕点制作技艺) 叶受和,原名叶受和茶食糖果号,由浙江慈溪富绅叶鸿年于清光绪十一年创立,将店取名“叶受和”,意在“和气生财”。初期,叶受和由稻香村辞歇师傅“把作”,生产的糕点、炒货、野味、糖果均属苏式。后经宁波人洪品基...

糕团制作技艺(黄天源苏式糕团制作技艺) 苏州黄天源糕团店,现坐落于市中心观前街地带,是江浙沪一带糕团品种最多,生产规模最大,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字号糕团名店,有“中华独一家,名扬东南亚”之誉。 苏州人过年吃年糕的风俗,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天...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碧螺春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苏州吴中区洞庭东、西山。碧螺春为成品绿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品种为太湖原种茶,茶果间作,炒制后色泽碧绿鲜嫩,叶形卷曲如螺,色、香、味别具一格。唐宋时已成为贡茶,茶圣陆羽...

蟋蟀,旧时称“促织”,历来是人们入秋消遣清玩的宠物。自唐代始,隨着民间斗养蟋蟀成风,蟋蟀盆便应运而生。苏州陆墓(后改称陆慕)所产的蟋蟀盆,以密封、温润、透气、吸水和缕雕精细、造型美观而名扬四方。早在南宋,陆墓蟋蟀盆便作为贡品进入皇家深宫。明...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姜思序堂是我国著名的国画颜料专业制作店铺,创始于明末清初,名称来自于阊门都亭桥一家专门制作传统颜料的姜氏“思序堂”店铺,之后历代传承延续至今。因其品种齐全、选料讲究、研漂精细、制造精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术类项目。起源于宋元、兴盛于明朝。明宣德后,装裱重心渐转移苏州,吴中书画及装裱修复名家辈出,技艺不断发展成熟。嘉靖年间,已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赞誉,被称为“宣和装”,亦称“吴装”。现主要分布于苏州...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我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源于唐代,盛于明代,成熟于清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曾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大奖。 苏派盆景,包括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并以树桩盆景为主。树桩盆景的树种多选乡土树种,...

风筝制作技艺 扩展(沙洲风筝)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至东汉时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沙洲哨口板式风筝是能在空中发出悦耳音响的风筝,在全国占...

篆刻是中华民族特种艺术之一。常熟虞山派篆刻师承吴门派,兼取徽派之长,形成了苍老古朴、沉稳凝重、清新秀丽的艺术风格。清乾隆年间维扬郭伟绩的《松筠桐荫馆印谱》就已使用“虞山派”一词。沈和、林皋、王瑾为虞山派的创始人。其中尤以林皋(字鹤田)成就最...

抬阁 扩展(东山台阁) 东山三月会又称东山台阁(抬阁)。顾名思义,即抬在肩上的戏台,流动在大街上的戏文,每一只抬阁都是一幕传统戏曲。东山台阁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约1670年),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吴中民间艺术的瑰宝。 南宋初期...

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发源于苏州地区,以江、浙、沪的城镇码头为传统的演出基地。春秋时期的“俳优”可谓“滑稽”的萌芽。《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滑稽”一词的最早记载。后历经唐参军戏、宋杂剧、明昆剧净丑角色的表...

千灯跳板茶曾盛行于昆山南部千灯镇大团村及其周边张浦、石浦和大市等乡镇。周市镇也发现跳板茶的存在,表演方式略微不同。据调查,邻近的太仓、常熟也有跳板茶的表演。 从前,江南有一种专给婚庆人家帮忙的行当叫“茶担”;服务内容包括供应茶水、烫酒、出租...

花鼓 扩展(浒浦花鼓) 浒浦花鼓,流传于常熟浒浦港一带。 浒浦港地处长江之滨,南北朝时即为吴郡通江三十六浦之一。清末民初,随着渔业和造船、修船业的发展,涌入大量苏北渔民、船工和工匠。花鼓就是从苏北传到常熟浒浦的。二十世纪初,浒浦民众以苏北花...

海虞是常熟古称。明清以降,海虞谜语独领风骚,徐祯卿、钱谦益、冯班、孙原湘、翁同龢、徐兆玮、曾朴等名家辈出;《灯虎汇编》、《文虎琐谈》等谜著众多。民国时期,海虞谜作常见于《北平射虎社谜集》、《铁路协会谜语》等谜著。徐枕亚著有《文虎偶存》、《庾...

寒山、拾得的传说主要流传于苏州城乡和无锡、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寒山寺紧靠京杭大运河,往来人员众多,传说也由此而远播,乃至日本国也有流传。 寒山拾得传说的内容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和合二仙”的传说。是说寒山、拾得原是兄弟,因同时爱恋一...

宝卷 扩展(胜浦宣卷) 胜浦宝卷流传于胜浦镇全境,并辐射至周边农村。  胜浦宝卷多数为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用本地方言表演,曲调丰富,来源于佛教音乐、戏曲与民歌。故事内容一般是劝人为善,祈求国泰民安,现存有《四精宝卷》、《盗金牌宝卷》、《双奇...

吴歌 扩展(胜浦山歌),申报地区苏州市工业园区 ​​​​​​​胜浦位于苏州东郊,现属苏州工业园区,为太湖水网平原区。胜浦山歌流传于胜浦镇全境。长期以来,唱山歌成为胜浦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活动与生活习惯,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胜浦山歌的文字记载...

吴歌 扩展(白茆山歌) ​​​​​​​白茆山歌,是指常熟境内盛行于白茆塘流域的山歌。蕴藏量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地名歌、历史传说歌和情歌等,盛行三句头、四句头短歌,但也有几十句甚至几百句的叙事长歌,其中尤以劳动歌和情歌最为丰富。曲...

吴歌 扩展(芦墟山歌) 芦墟山歌,是吴江境内以芦墟为中心的汾湖流域的山歌。芦墟山歌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曲调多变,最为突出的是大批长篇叙事吴歌的集中流传。二十世纪80年代在“十大集成”编写采集中,发现了《五姑娘》、《赵圣关》、《鲍六姐》、《卖...

吴歌 扩展(双凤山歌) ​​​​​​​双凤位于太仓西部,历来有着深厚的山歌演唱传统,盛行大山歌、小山歌,以劳动山歌、情歌和历史传说歌著称。双凤山歌的歌词、曲调均十分丰富,大都音域适中,虽不高亢,却很嘹亮,容易传唱。一般高低八度,较宽的十度左...

吴歌扩展 ​​​​​​​河阳山歌,是指张家港市南部、以河阳山地区为中心的民间歌谣。从史料记载来看,河阳一带从明代就已有山歌传唱活动。河阳山歌藏量丰富,目前流传下来有1200多首,题材广泛,除广为流传的四字头小山歌外,也有大山歌和长山歌。其鲜...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主要分布在苏州古城东郊围绕阳澄湖、澄湖及吴淞江的水乡地区,尤以胜浦、甪直两镇最为典型。历史悠久,始于何时不详,至今仍有保留。 苏州水乡妇女服饰,将稻作生产劳动需要与审美需求巧妙结合,创造性地...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2009年打包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习俗项目。苏州端午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后逐渐演化成苏州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苏州,是中医药学吴门医派的诞生地,温病学说是其重要的内涵。雷允上六神丸,始于清同治初年,是采用我国传统中医中药“以毒攻毒”理念制成的独具特效的黑色丸状结晶药物,是吴门医派微丸药物的代表。...

常熟花边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一。近百年来,它以鲜明的地方特点和精湛技艺,蜚声国际市场。     20世纪初,常熟花边从本市浒浦、大义两个乡镇首先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建国初期,已有花边绣娘5万余人,花边商行300多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昆曲的形成和兴盛,丝绸的主要产地及刺绣的名闻海内,使得苏州剧装戏具制作具备了全国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是一项源于戏曲艺术需要而逐渐形成的,集造型、印绘、缝制、制革等多种工艺手法为一体...

苏州碑刻制作技艺源于中原,历史悠久,以精巧细致、格式独特、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市区是其发展的中心区域。据史料记载汉代有《外黄令高君碑》三国《孙王墓隧道碑》,晋代《天台五百尊者图碑》等等,由于这些碑系书家书丹上石刻匠刻之,因为无原迹比对,碑刻...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昆曲的形成和兴盛,丝绸的主要产地及刺绣的名闻海内,使得苏州剧装戏具制作具备了全国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是一项源于戏曲艺术需要而逐渐形成的,集造型、印绘、缝制、制革等多种工艺手法为一体...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苏州制扇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繁多。明宣德年间,苏州城郊陆墓遍布制扇作坊,名匠辈出。清代,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成为皇家贡品。太平天国后,制扇作坊由陆墓向内城发展,主要集...

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据《金砖墁地》记载:“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之“京砖”,后逐步演化称“金砖”。主要分布于苏州市相城区陆墓镇御窑村。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

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们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等外来进口木材制作的硬木家具,亦称“苏州明式家具”,简称“苏式”。现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区和周边的木渎、光福、东山以及常熟等地。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2009年打包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项目。春秋战国时期,阖闾大城、馆娃宫、南宫、姑苏台等大型建筑的兴建,孕育了该技艺的形成。明清,皇家宫殿...

宋锦为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技艺,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既继承了秦汉经锦的技艺,又继承了唐代纬锦的风格。主要产自江苏省苏州市,亦称“苏州宋锦”。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2009年打包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是传统手工织造的一个特殊门类,织物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处有“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透雕效果,细观如小刀划刻过,故称缂丝,亦称刻丝、克丝等。南宋因迁都临安,缂丝开始在江南发展。苏州缂丝盛名始于明代,以宫廷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著称。清代出现...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是一项集“扎、糊、剪、绘、饰”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史传宋代苏州灯景之盛已不逊于汴京,明清更是在古典园林建筑技艺和“吴门画派”艺术影响下形成独特艺...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国四大泥塑之一。分为两类:一类是神佛塑像,多为庙宇殿堂大型泥塑。另一类是苏捏,即泥塑小品,又有“捏像”和“耍货”两种,因所需泥土取自虎丘周边谓之“滋泥”的粘土,且清代苏州泥塑生产和销售...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现主要分布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香山等周边地区,部分在古城区。始于明代,明清时期最为繁盛。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是最早记述核雕的文学作品。民国时期,核雕在光福香山舟山村逐渐兴起,目前有谱系...

藏书镇历史悠久,相传西汉大臣朱买臣微时贫而樵柴且不废读书,常把书藏于古庙中,因才高学博,被汉武帝重用,先后任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乡人为纪念他而修建藏书庙,镇名由此而得。     藏书澄泥石雕业据史载始于三国时期。早期制砚区域在镇东部山蒦村,...

金山石是苏州西部木渎金山及其周围山区所产花岗石的统称。据《吴县志》载:“金山在天平东南,初为茶坞山,晋宋年间,凿石得金易今名,山高五十余丈,多美石……”。因金山石质地优于其它花岗石,而被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等全国著名工程所采用。更重要的是金...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考古发掘证明,苏州玉雕在春秋时期已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记载。明代以后,苏州的玉工人才辈出。尤其“子冈玉”名震京师,誉满四方。清乾隆...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技艺总称。主要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等地,其中,苏州地区最为集中。苏绣历史悠久,据刘向《说苑》记载,西汉时吴地已“有绣衣而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明代,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至清代,苏...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杨家埠年画,合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素有“南桃北柳”之称。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太平天国时期,因部分年画铺搬迁至苏州阊门内桃花坞一带,...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是运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的地方曲艺,亦称“说书”。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江、浙、沪地区。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苏州评话亦称“大书”,只说不唱,通常一人表演,...

苏州地方戏剧,源于苏州,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具有300多年历史。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前身为“苏滩”,亦称“南词”、“对白南词”,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衍变而成。原为坐唱,演唱时五至八人围坐一桌,分任生旦...

“滚灯”是流传于太仓的一种古老的杂技类民间舞蹈,一般在传统节日、庙会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旧时,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均有,而在太仓尤为盛行。其原因与太仓历史上抵御海寇建立民团用来训练和强身健体有密切关系。太仓各乡镇都有民间滚...

以苏州玄妙观斋醮音乐为代表的苏州道教音乐的总称。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历史可追溯至西晋,属于正一派。明末清初,施亮生真人辑成的《斋天》等科书、嘉庆年间道士曹希圣重订的《钧天妙乐》,至今仍是玄妙观从事斋醮法事的...

是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一带的器乐合奏形式。亦称“细八派”、“清音”,太仓农村亦称“十二细”,民间讹称为“十女婿”(吴方言“二”读作“尼”,近似“女”音)。民国时期亦称“国乐”。1949年后为区别于南方丝竹音乐,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古琴艺术(虞山琴派)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主要流传于常熟周边包括苏州各县区。自明末清初严天池创立“虞山琴派”以来,四百年来盛传不衰,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古音正宗”。之后,徐青山、吴景略等虞山派古琴大师为古...

亦称“吴歈”“山歌”。属民间说唱文学。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主要流传于吴语地区,苏州是重要发祥地之一。吴歌历史悠久,源于劳动,与苏南水乡稻作文化和舟楫文化密不可分。据考证,我国最早的一首民歌《弹歌》产生于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