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必吃餐厅 ...更多

粤海棠·wineapp

粤海棠是由米其林名厨张一峰与主理人何柱君主厨联合打造。 此次两大名厨联手,打造全新米其林厨师阵容,合力回归经典粤菜,从广州靓汤、海鲜大菜到传统粤式点心,每一个档口都聘请了米其林厨师助阵,力求在每个细节都以高水准呈现,用几十年的粤菜沉淀为食客打造经典粤味的盛宴。

周舍·经典海派菜

周舍主要经营上海经典海派菜和时令江鲜,是资深中国烹饪大师,上海菜传统烹饪技艺传人周元昌创立的中高端餐饮品牌。精准掌握每一摄氏度对食物口感的影响,给食客带来周到周全的就餐体验。周全、周到,在周舍。

明阁

作为朗廷酒店及度假酒店品牌中以现代时尚奢华风格而著称的朗豪酒店,明阁中餐食府是其标志性的餐饮服务之一。位于香港旺角的明阁中餐食府,已连续七年荣膺《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二星殊荣。

豆捞坊

火锅是中华美食中最大的品类。火锅在澳门地区,发展出了“豆捞”这种特别的形式。 “豆捞”是粤语“都捞”的谐音,寄托了捞财捞好运,什么都捞的美好愿望,所以,当地人把火锅称之为豆捞火锅,希望能交好运,发大财。 澳门地区的饮食习惯受到香港和西方外来移民的双重影响,吃火锅的时候非常喜欢采用手工制作的海鲜丸滑以及西方人最爱的牛肉作为主要食材。配上特色调制的酱油,形成了澳门地区火锅的特色。 豆捞坊正是挖掘了澳门地区的传统酱油调料的秘制配方,同时将海鲜和牛肉作为主要的食材,将中华美食最流行的火锅文化,推荐给全球美食爱好者。

闵行区特产手信 ...更多

庄行蜜梨

梨树在奉贤庄行地区栽培历史悠久,元代词人张之翰在至元末年(1340年)自翰林侍讲学士调任松江知府(今上海地区),曾写有《婆罗门引·赋赵相相宅红梨花》一词赞美梨花:“冰姿玉骨,东风著意换天真。软红妆束全新。好在调脂纤手,满脸试轻匀。为洗妆束晚,便带微嗔。香肌麝薰。直羞煞海棠春。不殢数卮芳酒,谁慰黄昏,只愁睡醒,悄不见惜花贤主人。枝上雨,都是啼痕”。据《庄行志》记载,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市奉贤县)诗人袁凯的一首《白燕诗》就曾这样描写:“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据此推断庄行蜜梨种植至少已有600多年。据民国《华亭县志》记载:“名秋白,邑产无夥,为百果之宗”。产品具有“皮薄、汁多、味甜、核小”等特色,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从而进一步发扬广大了“庄行蜜梨”。 庄行蜜梨获得的主要荣誉包括:2003年奉叶牌庄行蜜梨通过了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2005年通过无公害产地、无公害产品认证;2006年获得上海市优质梨评比铜奖;2008年迎世博上海优质果品(梨)评比奖优秀奖;2009年获得上海服务世博果品供应基地;2010年上海市优质梨评比优质奖;2008年起获得上海名牌产品;2011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三林崩瓜

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沪郊西瓜最有名的还数三林塘崩瓜,形状与圆形的一般西瓜不同,呈长椭圆形,中部略粗,皮呈淡碧色有网络状花纹,枚不大,二、三斤左右,极脆薄,瓜熟时弹指可破,传说每当雷雨过后或在瓜田梗上走路,脚步稍重,该瓜常迸裂满地,故名崩瓜。皮薄瓤黄,籽红,其甜度高达17度,食之爽口,食后余味不尽。 三林崩瓜原多栽于三林乡东南部同济、荻山、金光、南阜等村,清末明初产量最盛。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曾掠夺瓜籽于日本改称“嘉宝”。解放后,实行计划种植。在“以粮为纲”年代,瓜田面积越种越小,渐趋衰弱。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农科院从日本引回崩瓜原种“嘉宝”籽三百粒,交三林公社种籽站,由老瓜农试种0.7亩,但瓜汁甜度也达11度,瓜瓤组织细腻,已非一般西瓜所能及,因而能保持“三林塘崩瓜”的盛名而不坠。 2007年,浦东新区正式将“三林崩瓜”列入新区抢救性传统品牌项目。为了让“三林崩瓜”重见天日,三林镇政府在川沙新镇临空农业区创建了三林崩瓜特色农业基地,对崩瓜种子进行提升培育,并在市、区农委的政策扶持下,将此列为科技兴农项目。经过专家的努力,经提纯复壮,品种筛选和改良。三林崩瓜已进入批量种植,并保持了原有的优良特征。

闵行区文化遗产 ...更多

  上海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20世纪初,城隍庙大街(今方浜中路)、五马路(今广东路)、六马路(现北海路)一带集聚了几十家乐器作坊。1956年,上海民族乐器业全行业实行合作化,其中86家民族乐器制作坊合并成为上海民族乐器合作社。1958年7月,合作社组建为集体所有制的上海民族...

  马桥“手狮舞”又叫“手带狮舞”,俗称“调狮子”、“狮子灯”,主要流传于马桥镇一带。   手狮舞的表演与其他狮舞有着很大区别,它是由舞狮者分别手举篾扎纸糊的狮子表演。狮子道具大小不一。大狮由二人舞动,中狮、小狮由一人舞动。表演时,一般是一头大狮、四头中狮、两头小狮。 &...

  沪谚是我国几大著名的方言谚语之一。其中心流行区是上海的陈行,故也有人称其为“陈行谚语”。近代以来,第一部地方性谚语集《越谚》于1918年问世后,《沪谚》于1921年在上海出版,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间谚语集,备受学界关注。内容涉及时政、修养、事理、社交、生活、乡土、生产、自然等大类,充满着历代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