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氏古《易筋经》养生术,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     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易筋经》是我国传统养生保健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功法,它是一种有益养生的强筋壮力的锻炼方法,以特定的姿势,结合调心、...

    吴桥社火​​​​​​​,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年正月和各大节日,吴桥当地都要举办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影响遍及江都吴桥及其周边县市。     吴桥社火具体表演有荡...

    陆(张)氏眼科诊疗法​​​​​​​,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     陆氏眼科创始人不详(因年代久远,家族谱系丢失)。第一代传人陆万宏、陆万岭兄弟在永安陈龙桥开设眼科诊所,因擅长中医眼科而闻名乡里。后陆...

    仙女庙传说​​​​​​​,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仙女庙在今江都镇。仙女的传说名闻遐迩,起始于汉,传颂于今。古人又将圣母比作仙女,《后汉书·郡国志》载:“女子杜姜,左道神通,县以为妖,闭狱桎梏...

    丁伙花朝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花朝节是广大汉族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节日之一,也是百花的生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天,人们集中种花植树赏花,并用红布条、红纸条系在家前屋后的卉木枝上,为花庆贺生日,...

    庄桥猪棕工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郭村生产猪鬃始于清咸丰年间,发展于抗战胜利后,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其工艺起步于清末民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本地猪鬃的原材料有汤毛和皮革...

    扬州水笔制作技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毛笔,是中国最古老的书写工具。据考古发现,毛笔约起源于公元前1600-1066年。业内艺人们则认为,毛笔是由秦将蒙恬发明的,于是奉为笔祖...

    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是中华文明史上古老而精美的手工技艺。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起源于两汉,兴盛于隋唐,辉煌于明清,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

    江都漆画,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江都漆画是传统绘画艺术和古老髹漆技艺完美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民间美术。自古以来,漆画就流行于江都地区,自成体系,别具风格,是江都民间艺人用漆作画的一种独特的传统美...

    丁伙舞龙,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     自古以来,江都就有龙舞习俗。由汉时江都国相董仲舒的“以龙致雨”到北宋年间扬州太守韩琦主持龙舞祈雨,江都龙舞习俗延绵不断,而尤以丁伙龙舞为胜。     丁伙龙舞...

    武坚莲湘花鼓​​​​​​​,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     江都武坚莲湘花鼓约起源于明代由安徽凤阳传至武坚,后成为当地农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扎根繁衍,世代传承。     传统的武坚莲湘花鼓有三个明显...

    邵伯秧号子(《拔根芦柴花》《撒趟子撂在外》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大米饭好吃秧难栽,拔根芦柴花,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小小的郎儿来,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布谷声声,蛙鸣阵阵,为这悠远...

    邵伯锣鼓小牌子,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邵伯锣鼓小牌子源远流长。起源于明,形成于清,是苏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形式。它吸取了道教音乐、“六书”(丝竹乐)精华。将丝竹乐与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是...

    露筋娘娘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露筋娘娘传说是由当地劳动人民创造,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色、众多的诗词咏唱的一种口头民间文学,集中流传于江都、高邮及周边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