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雨花石鉴赏习俗 雨花石,是一种花玛瑙,古称六合石或六合文石,因多出自六合东南的灵岩山玛瑙涧,故又称灵岩石或灵岩玛瑙石。雨花石的化学成分是夹杂有各种矿物质的二氧化硅,因其不纯显现出不同的色彩和花纹,在数万年沧桑演变过程中经过浪打水冲、砾石磨擦...

元宵节 扩展(方巷走北习俗) 方巷走北习俗源于江北新区长芦街道陆营社区方巷村方氏家族。方氏先祖明代名将方瑛带领家人避难隐居在常家营,后北上办事并交代家人:“大年不见小年见。”但直到元宵节家人也没见他归来。于是夫人徐氏带领三个孩子,打着灯笼往...

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金陵“老药工”杨文琪,1928 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周家楼镇的一个中药世家。自清代中叶起,祖上就在周家楼开设“恒德堂中药店”,从事中药材经营、加工、炮制工作,历数代而不衰。1941 年,13 岁的杨文琪读私塾期满,遂回家...

金陵中医推拿术 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它是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点和拍等手法,以达到理疗的方法。据南京市中医院院志记载,朱金山从小喜爱武术,14 岁就随安徽无为县的一位武术、气功、推拿高手马德友学习,专攻武术...

金陵洪氏眼科 名闻遐迩的“金陵洪氏中医眼科”是南京中医学界的一朵奇葩。自民国初年起,洪氏中医眼科即开设于城南秦淮河畔的琵琶巷34号,100 多年来造福了无数眼疾患者,得到广大患者的口碑相传。 金陵洪氏中医眼科由著名中医眼科专家洪立昇创立。洪...

张简斋中医温病医术 世居秦淮鞍辔坊的张氏医术一脉传承,发展到张简斋这一代,已形成独特的“国医温病医术”。张简斋温病医术在民国时期盛极一时,被尊为“当世医宗”,“南京二张”(张简斋、张栋梁)之首,还被誉为“南张北施”(张简斋、施今墨),可谓冠...

安乐园清真小吃制作技艺 1920 年,在南京穆斯林居住稠密的评事街,安乐园菜馆创始人蔡继恒办起了清真“安乐居”菜馆。他根据周边穆斯林和信奉伊斯兰教民众的饮食需求,精心研制推出了细沙豆沙包、什锦素菜包等一系列清真面点小吃。这些小吃,因具有精致...

京苏大菜烹制技艺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物产富饶,交通便利,经济强盛,市场繁华,大大地促进了餐饮业的发达。人文荟萃的文化熏陶,精致细腻的民风民俗,孕育了江苏酒家京苏大菜烹制技艺。 江苏酒家京苏大菜烹制技艺源于南京本帮菜...

皮毛制作技艺 禄口皮毛制作行业创始于晚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我国江、浙、沪地区久负盛名。 1905年前后,由山塘姚金余带领陶仕贵等人去日本从事皮毛行业学艺发展。中日战争后部分皮毛从业人员归国,在苏州、上海继续经营皮毛业。上世纪三...

素食制作技艺(鸡鸣寺素食制作技艺)扩展 南京鸡鸣寺作为汉传佛教素食制度的起源地,素食文化及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素食技艺的历代传承并不断发展过程中,鸡鸣寺素食制作技艺不断完善,日渐成熟。 鸡鸣寺素食可追溯至南朝梁武帝时期,至今历久不衰,且多...

毛笔制作技艺(徐氏毛笔制作技艺)扩展 徐氏毛笔制作技艺是徐地泉在浦口泰山街道地区传承的江西周虎臣的毛笔制作工艺。 徐地泉出生于毛笔制作世家。早在清朝末年,徐地泉的太爷爷徐济阳就在江西进贤从事毛笔制作手艺,其子徐文翰(1916生,徐地泉祖父)...

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 扩展 南京板鸭是湖熟久负盛名的特产。南京《玄武湖志》谓:“南京板鸭源于湖熟”,老南京称“南京板鸭”为“湖熟板鸭”,据清代乾隆《江宁新志》记载:“购觅取肥鸭者,用微暖老汁漫润之,火炙,色极嫩,秋冬尤佳,俗称板鸭。其汁数...

瓷刻(南京瓷刻、大丰瓷刻) 瓷刻又名刻瓷,就是用刀和色彩在出窑的瓷器“绣花”,所以观它有笔墨,触它有手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瓷刻萌芽,但只是偶尔作些弥补性的艺术加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刻。到了宋代,我国陶瓷业蓬勃发展,大量精美优质的...

象牙雕刻(仿古牙雕、仿古牙雕)扩展​​​​​​​,现雕刻原料为猛犸象牙。 ​​​​​​​仿古牙雕是南京市著名的工艺三宝之一,为全国四大著名牙雕之一。象牙制品以古装人物、古典器物和唐马的雕刻为主,风格古朴灵动,充满古典韵味。与全国同类制品比较...

泥塑(南京泥人)扩展 南京泥人最迟在清代末年已经出现。当时每值荒年,由外乡方逃荒至南京的灾民,一部分栖息于朝天宫冶山脚下的冶山道院,利用冶山泥土制作小泥塑出售,这是目前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南京泥人工艺品。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京部分美术工作者开始...

竹刻(金陵竹刻) 扩展 金陵竹刻,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明代正德年间,金陵人李耀为金陵竹刻的先驱。至万历年间,濮仲谦在吸收李耀扇骨雕刻特征的基础上,创立以简、浅为特色的金陵竹刻流派,并影响全国。至清代乾隆时期更是盛极一时,有很高艺术造...

皮影戏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它既有故事性,又有音乐性,是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 史载皮影戏起源于汉朝,方士李少翁曾设帐弄影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晋代干宝《搜神记》里记有此事。另有一说,皮影戏始于隋唐五...

越剧(竺派艺术) 越剧,是中国戏曲第二大地方剧种。越剧竺派艺术则是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十姐妹”之一,竺水招先生所创立。越剧竺派艺术的形成和被公认集中表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竺水招生性淡泊,儒雅大度。唱...

民歌(六合民歌、兴化民歌、通东民歌、牛歌)扩展 ​​​​​​​六合民歌主要分布在六合区雄州、程桥、竹镇、新篁、龙袍、马集、马鞍、东沟、八百桥、新集、长芦等街镇,是六合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

抖空竹 空竹是一种民间特有的音响玩具,在我国古称“空筝”,江南地区亦称之为“扯铃”、“嗡”等,流传范围极为广泛。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在民间游戏“陀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相传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就曾创作有《空竹赋》。《水浒传》中也记述过宋朝时...

丁氏痔科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京、扬州、镇江、无锡、常州等地传布。自清代康熙39年(1700年)开始,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丁氏痔科运用中医辨病整体观,采取多专业一体化模式,使用丁氏痔科系列特色技术...

秦淮(夫子庙)传统风味小吃制作技艺 小吃有别于传统“正餐”,原先主要不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是聊以充饥的一类食物。南京传统风味小吃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一定品位规格、脍炙人口的食物荟萃统称。它在六朝时就已风靡,经历明清两...

木雕(南京仿古木雕) 据《续金陵琐事》记载,明代中期南京已有木雕行业,其中就有仿古做旧修复木雕。在清代,单氏木雕行在南京已较著名。民国时期,单氏后人单元春继承家业,木雕手艺精湛。八十年代初,单元春之孙单八斤传承祖先手艺,在南京工艺雕刻厂从事...

打罗汉 打罗汉又名“叠罗汉”,顾名思义,是有打和叠堆之举。自南宋以来,打罗汉就在高淳砖墙镇洪户村以及阳江镇河上埂村、新桥村流行。打罗汉深受杂技的影响,但打罗汉是用真刀真枪,实战实打,砖墙打罗汉就是这一风格。 打罗汉采用佛教中的笑口(俗称嬉嘴...

庙会 扩展(薛城花台会) 高淳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千百年来,吴楚文化、中原文化的影响,为高淳民间风俗的发展与升华,提供了充足的营养,使高淳风俗独具吴风楚韵的地域特征。其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生产习俗、节日习俗由...

庙会 扩展(南京祠山庙会) 自明代以来,在高淳一带盛行祭山民俗活动,其中桠溪镇树山活动具有代表性。 祠山大帝相传姓张名渤,字伯奇,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农历二月初八生。父亲张秉,效法大禹,治水有功。张渤立志继承父业,开河筑坝,造福于民...

刘长兴面点制作技艺  我国面点小吃烹饪制作工艺,是在传统面团发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食的起源,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老百姓的食物,主要以谷麦为主,汉代面食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汉代面食讲究“花样”,在唐朝花色更多,并...

素食烹制技艺 (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 绿柳居菜馆始建于1912年,当年因坐落于秦淮河畔绿柳之中,故名“绿柳居”,以经营正宗素食闻名遐迩。绿柳居的素菜素点上承六朝余绪,下应时令风尚,采用新鲜原料精工细作,造型逼真,口味独特,具有“鲜、嫩、烫、...

绿茶制作技艺(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 “雨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名扬中外。该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在陆羽的《茶经》中即有记载,迄今栖霞寺后山还留有“试茶亭”旧遗。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1958年省、市人民政府为纪念革命烈士而...

在服饰上使用金银线,我国自古有之,且历朝皆很重视。西汉时,桓宽的《盐铁记》中有“罽衣金缕”之说,是我国在服饰上使用金丝的最早文字记载。隋时,波斯国进贡“罽金绵锦袍”,皇帝令太府丞仿制,结果造出超过了贡品质量的织金锦,唐诗中有“劝君莫惜金缕衣...

制扇技艺 扩展(金陵折扇制作技艺) 扇子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从北宋以来,社会流行折扇,折扇常用竹木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收则摺叠,用则撒开,合展自如,携带方便,更是文人雅士和达观显贵的必备之物。 金陵文人荟萃,折扇需求量大,制扇业日益发...

制扇技艺 扩展(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 高淳是吴头楚尾的“水乡泽国”之地,飞禽类多,鹅群满湖,有得天独厚的制作羽扇的翎毛资源。羽毛扇是高淳县的传统工艺品,由于它制作精致,品种多样,轻便灵巧,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高淳羽毛扇制作据考已有1000...

云锦,是中国最珍贵华丽的锦缎,因美若天上五彩云霞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13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时,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云锦历来都是皇家的御用品,宫廷里皇帝的龙袍、大臣的朝褂、宫妃的丽...

象牙雕刻(南京仿古牙雕),现雕刻原料为猛犸象牙。 ​​​​​​​仿古牙雕是南京市著名的工艺三宝之一,为全国四大著名牙雕之一。象牙制品以古装人物、古典器物和唐马的雕刻为主,风格古朴灵动,充满古典韵味。与全国同类制品比较,南京仿古牙雕以仿古为特...

脸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吴越的“披发文身”、“黑齿雕题”,可知最早的脸部化妆。后来的傩舞面具、战争面具,汉代百戏所戴的各种动物头形,以及六朝和隋唐时期歌舞的假面具等等,都是戏曲脸谱的远祖。随着戏曲演技的不断提高,唐代“参军”戏继续使用...

竹刻 扩展(金陵竹刻) 金陵竹刻,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明代正德年间,金陵人李耀为金陵竹刻的先驱。至万历年间,濮仲谦在吸收李耀扇骨雕刻特征的基础上,创立以简、浅为特色的金陵竹刻流派,并影响全国。至清代乾隆时期更是盛极一时,有很高艺术造...

殷巷石锁赛力 殷巷人玩石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此项运动。据老艺人介绍,始于唐代,盛于清来民国初,传承至今。茶余饭后,无论是农闲是农忙季节,村民们都有着浓厚的玩石锁的兴趣。有的是单人玩耍,有的是群体逗乐,有的则是在村头比武...

南京评话作为本土曲艺重要门类之一,又称为南京的“说书”、“说大书”、“讲评词”等,是一种运用南京方言或南京官话(即南京地方的普通话)来叙述故事的曲艺形式。自明末清初兴起以来,曲艺活动主要分布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 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

跳当当是一种民间祭祀舞蹈形式,主要分布于课溧水县东屏镇原群力乡爱廉、爱民、凉蓬、堡星村及句容县郭庄、葛村等周边村落。江宁、溧阳等市县部分村落也有分布。群力爱廉村、爱民村一带以当地土著人居多,由于这里地势低洼,水灾频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生产...

高淳民间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其中淳溪镇长乐村的龙吟车(林灵车、辚辚车),另具一格,在其它地方极为罕见。龙吟车,属民间集体舞蹈,起源于唐,自此一直在该村流传至今。 龙吟车,以车命名。车为高大木结构,独轮,车轮直径为143厘米,车轮中轴为小轮盘,...

“社火”又称“社鼓”,是流传于溧水县柘塘镇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俗称“打社火”,一般于除夕至来年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旧时,柘塘有“四十八村,村村有社火会”的说法。“打社火”由社火会组织,先是在各村分散表演,正月初七,则集中到柘塘老街,数十...

江苏省高淳县位于南京市南郊。历史悠久,人文渊薮。高淳东坝沛桥踩高跷的诞生地——东坝。是江南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东坝沛桥踩高跷距今已百年历史。 东坝沛桥踩高跷,源于北方。北方高跷以难度闻名,南方高跷以表演见长。东坝沛桥踩高跷属典型的南派风格。...

狮舞 扩展(铜山高台狮子舞) 铜山高台狮子舞主要流传在江宁区禄口街道铜山社区及周边地区。由于许多舞蹈动作是在由六张桌子叠起的、三层桌子高的台子上完成的,因此被称为高台狮子舞。 铜山高台狮子舞历史悠久。根据曹村曹家家谱记载,南宋年间铜山一带即...

龙舞 扩展(栖霞龙舞) ​​​​​​​栖霞龙舞,历史悠久,至迟在明代,这里就有龙舞活动流传。历史上的龙舞,多以柴龙为主,主要集中在摄山东南的龙王山周围,每到元宵节期间,社社都要上龙王山出会, 祭拜龙王,在这里形成了家家玩龙灯的习俗。并流传至...

龙舞 扩展(长芦抬龙) 龙是我国祖先创造的一种意想的动物,是神圣权力和祥瑞的象征,也即所谓“图腾”。高淳县龙舞品种很多,有抬龙、康龙、板龙、双龙、滚龙等等,其中淳溪镇长芦杨家的抬龙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在本地区享有盛名,影响最大。 长芦抬龙,...

竹马 扩展(湾北小马灯舞) 湾北串马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灯舞,它的起源和传承有着独特的传奇色彩,现简介如下:   地域环境:水家湾串马灯发源于南京市六合区原古县城东南长芦镇地区。这里南倚长江,与金陵隔江相望。属江河冲积滩,地势平缓、河网交...

傩舞 扩展(高淳跳五猖) 高淳县桠溪跳五猖系古代举行神灵出巡活动的祭祀舞蹈,起源于西周,原为古代宫廷傩舞,流入民间演化成跳五猖民间舞蹈,今汉族民间舞蹈中已罕见,是原生态傩舞的活化石。从唐代起,跳五猖已在桠溪韩城村一带流传,每逢祠山庙会要进行...

高淳民间歌曲,蕴藏极为丰富,属“吴歌”范畴,在苏南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53年至1964年,先后有路行、叶林、田宝玉、肖翰芝、李存杰等省和中央的音乐工作者来高淳采风。1957年,高淳文化馆曾铅印《高淳民歌》64首。1963年,高淳县文化...

二千多年前,“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得。”刘邦和项羽双雄并起,叱咤风云,合力灭秦,夺得天下,其后又一分为二,豆萁相煎,势不两立,经过几年的楚汉相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而告。该项目即是浦口地区人民历经二千多年来,以“不以成改...

据方志载,唐乾符年间,漂水县尉崔致远来花山游览,诗吊双女坟,曾引出一段人鬼相恋的神奇姻缘,一时传为佳话。高淳县东南境有座花山,山下有一荒冢,传说墓中长眠着两名才貌出众的少女,她们是同胞姊妹,一母所生,因婚烟不能遂愿,双双含恨自尽,死后同葬一...

公元前541年,吴王余祭在高淳境内建濑渚邑,筑固城,后被楚国攻克。楚平王建都于固城。后来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大将伍奢全家三百多口抄斩,唯独伍子胥侥幸脱逃。他只好装扮成平民百姓,想逃奔吴国。楚平王令人张榜画像,四处捉拿。 伍子胥一夜过了韶关,进...

卞和献玉的传说在湖北、安徽等省均有传说,高淳县桠溪镇关于卞和献玉的传说则由来已久,在民间流传甚厂。在高淳的桠溪境内有一座山,叫望玉山,又叫泪山、状元山。这山离荆山一里多,海拔122米。春秋时,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每天太阳落山时,...

南京妈祖庙会自明代迄今,时兴时衰,绵延不绝。妈祖庙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前后,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动。因其融入了古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内涵,显示出与沿海等地妈祖宫庙活动不同的文化魅力。 南京及周边地区民间流...

秦淮灯会系“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十里内秦淮河流域,目前已经扩展到秦淮河的源头——溧水区。同时,还与国内外几十个城市开展合作,使其流布全国,走向世界。 秦淮灯会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时期,国都南京就出...

南京板鸭是湖熟久负盛名的特产。南京《玄武湖志》谓:“南京板鸭源于湖熟”,老南京称“南京板鸭”为“湖熟板鸭”,据清代乾隆《江宁新志》记载:“购觅取肥鸭者,用微暖老汁漫润之,火炙,色极嫩,秋冬尤佳,俗称板鸭。其汁数十年者,且有子孙收藏,以为恒业...

天鹅绒的织造工艺基本同于漳绒,同样采用手工老木机进行生产。采用8片综片,其中6片伏综,2片起综。由脚踏杆连接综片,脚踏开口,手工投梭和打纬。同时因绒地两经线的粗细不同,组织交织率不同,故必须分别采用两个经轴,才能保持经线张力的平衡。一般绒经...

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绒花作品通体为细绒,手感好,精致而细腻,图案特点明显,造型表现力强,而一些走街串巷的绒花艺人常常根据顾客要求即兴创作,作品往往是独一...

南京宝庆银楼申报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技艺项目。    南京宝庆银楼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从事传统金银饰品(摆件)制造已有200年历史。2006年12月,宝庆银楼被商务部授予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 “第一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技艺类的代表性项目。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雕版印刷起源于隋唐,鼎盛于两宋,占据中国古代印刷史主流地位。自清同治五年(1866...

金箔锻制技艺,俗称“打金箔”,属传统手工技艺。发源于南京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那里曾是明朝制作真金线的官营作坊所在地。 金箔锻制技艺历史悠久,相传东晋被人尊称为葛仙翁的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历史上今栖霞区龙潭一带是生产金箔的发祥地。打金箔户...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该项目传承流布于江苏省南京市建邺、秦淮、玄武等辖区内,兴盛于元、明、清,渐衰于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恢复。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技艺类项目。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灯彩(苏州灯彩、扬州灯彩、秦淮灯彩) 秦淮灯彩又称“金陵灯彩”、“南京灯彩”,民间亦称之为“花灯”,是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晋时期,这一地区即已出现了有关灯彩的文献记载。明清以后,南京一带的花灯艺术由...

十竹斋水印木刻把中国传统的绘画和水印版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它的两大发明“餖版”和“拱花”是对版画艺术表现手法上的重大贡献,创造性地发挥了版画艺术的表现力。其技法精粹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采用“餖版”、“拱花”等新技术,使水印技艺...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南京剪纸是南京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典型代表,且历史久远。据南京著名方志学者甘熙于清代道光年间所撰《白下琐言卷传》中记载,至迟在明代初年,南京已有了做门笺和装饰灯彩的剪刻纸。民国初年...

南京白局诞生于秦淮河边的云锦机房,植根于明清曲艺的深厚土壤,繁荣于清末、民国的南京市区,及六合、江浦、江宁及皖东的来安、天长等周边的坊间。系“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白局曲调丰富,素有“百曲”之称,分“曲牌”和“...

高淳阳腔目连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它起源于元代,县内的固城刘家陇戏楼,始建于元延祜元年(1314年),可为傍证。发展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经太平天国战乱中断,清末自民国又有复兴,衰落于上个世纪中叶,从形成到鼎盛,阳腔目连戏在高...

江浦手狮是南京浦口的民俗舞蹈,又叫江浦手狮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丝装裱成狮子模样,在狮子前胸和小腹下撑以木(或竹)棒为舞狮者的手柄,单人舞于手中,人数可多可少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浦手狮在表演形式上,通常流行的...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说,明代万历年间,当地进士杨培庵避雨庙中,遇到一条受惩罚的小白龙。杨培庵心生怜悯,代其向执法的张天师求情,还将小白龙带回了骆山村,让其行云播雨,造福百姓。从此,骆山村便有了舞龙的习俗。 骆山大龙龙身长近...

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的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传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

东坝大马灯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传于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东坝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经千年之传承至今,堪称“江南一绝”。 东坝大马灯模仿战马造型进行的民间舞蹈。东坝大马灯用竹制“马架”,外表用绒布制成“马皮”,并...

留左吹打乐(留左大鼓)的起源和古代驻军有关联,传承方式是由祖辈们口传心授,代代延续。历史久远的汉唐传说,如秦汉时期的安侯陈婴驻军六合,隋唐“罗家军”、“黄巢义军”都在长芦地带活动之说,虽无详实考证,但据出土的汉代将军墓和汉井、陶罐等生活用具...

古琴艺术(金陵琴派) 该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早在 1800 多年前,南京地区便有琴艺活动的记载。东汉末年,文人蔡邕根据南京青溪五处的不同特点,分别谱写成琴曲《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合称《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