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鲤鱼灯舞最早兴起于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的侯南村,该村族人杨缵绪于清乾隆22年(1757年)任陕西按察使,据传是他从陕西传回大埔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主要分布于该县的百侯镇及西河、湖寮镇的部分乡村,在和平、连平县一带也有流传。 鲤鱼灯...

忠信吊灯习俗是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忠信、油溪、高莞等6个乡镇的客家人元宵期间以祭祖、添丁为内容的传统赏灯习俗,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当地上寮屋赖明甫家仍珍藏着祖传的清代花灯纹样印板。 忠信吊灯习俗将当地客家人元宵挂灯习俗与祭祀祖先的仪式...

龙川手擎木偶戏,据《黎咀镇志》记载,早在民国三年(1914年)由骆七等人从福建引入,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龙川县木偶戏最早为提线木偶戏,主要是村民婚丧喜庆时,以木偶人配以琐呐音律起舞歌唱助兴、营造氛围之用。木偶一般分为软、硬两种,通常...

和平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古以来这里的山山水水不但滋长万物,更适宜人类生息繁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在此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肖家族谱》记载,公元1444年的兴宁肖德茂来到南坝村学东片定居,同时...

连平客家娘酒是一种用糯米酿制而成的低度酒,多为自酿,是连平传统特产,喜庆、节日习俗必备的饮品。连平客家娘酒是客家饮食文化与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和食补价值,其传统酿制技艺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连平县位于广东省粤北...

糯米酒在客家地区也叫老酒、黄酒、娘酒,是中国黄酒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河源、梅州、惠州等客家地区。 客家糯米酒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客家人的几次大迁徙有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由于山区湿气大,导致人们身体难以适应,于是尝试使用...

广东省紫金县的木偶戏属于提线木偶,1885年由龙窝镇宝洞村邓木村等人从福建引入,并成立荣华堂戏班。至清末民初,当地有荣华堂、崇华堂、新艳华等8个木偶戏班,活跃在紫金县乡村,以及周边的五华、惠阳、陆丰等地。 龙窝提线木偶造型精细,高度约60-...

      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地处东江流域、九连山系,其种棉纺织历史悠久,当地所产的“墩头蓝”棉纺织印染布料以整洁柔软、厚密有度、简洁大方、耐磨实用等特点,以自然、清新、简约、和谐的蓝色而闻名东江流域。墩头村曾氏家族自明代中期迁居此地后,利...

客家黄酒是客家地区特产,具有酒体甘醇、香气浓郁、鲜甜爽口、回味悠长、酒度适中等特点,民间有“斤酒当九鸡”之说,客家妇女“坐月子”,一定要饮客家黄酒,用以补养身体。客家黄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客家祖先在漫长历史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发展形成的具有...

席床生日节是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乌石村民在打席手工业发展中,形成的以“席床”为纪念对象,以举办家宴、手工打席竞技、吟诵歌谣、演练席拳棍术等为内容的传统岁时风俗。 乌石村民世代靠种植淡水草,从事打席维持生计。相传,乌石村开基祖鉴兴公于元末明初迁...

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有种茶的历史,康禾茶是河源三大特产之一,也是广东历史上的茶叶贡品。其制作技艺起源于康禾镇大禾村,辐射至全镇。 据传康禾茶在南宋时期已经有一定名气,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乾隆《河源县志》载:“岭南山地产茶者多,而河邑独盛。上...

  忠信花灯是一种以红色调为主的民间灯彩艺术,主要分布于广东省连平县东南部忠信镇。   历史上,当地“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清雍正八年《连平州志》),另在当地民间,尚保留着清代的花灯纹样印版。现存的忠信花灯造型独特,有缭丝灯、参灯、状元灯、秀才灯、五福灯、磨灯、...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这种表演谐趣花俏,同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更为喜爱,称之为“花朝”。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组织定长春班专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