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北九峰山歌分布于乐昌市的九峰、五山、大源、北乡、两江等山区乡镇,因在九峰一带传唱最盛,也较具代表性,故习惯上称为九峰山歌。据民间传说,九峰山歌兴起于宋朝末年。 九峰山歌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农事耕种、生活习俗、生产商贸、男女情事、宗教信仰、生...

舞春牛广泛流传于粤北山区韶关市全境,含武江、浈江、曲江三区及乐昌、仁化、乳源、南雄、始兴、翁源、新丰县七县(市),也有叫“闹春牛”、“跳春牛”或“春牛舞”,是一种有人物角色且边歌边舞的民间舞蹈,在当地的汉族、瑶族中都十分盛行。 舞春牛据传清...

饼印又称饼模,既是用于月饼或其他礼饼造型的印制模具,又是一项传统的民间雕刻美术。张田饼印为韶关市新丰县张田村张姓祖先所创,始于明末清初,世代相传至今。出于民间年节饼食礼俗需要,民国年间,张田饼印已年制1万多个,到上世纪80年代,全村刻制师傅...

南华寺坐落在粤北韶关市中部曲江区马坝镇东南6公里。南华诞庙会是南华寺每年举行的民间活动,又称“六祖诞”庙会,是纪念佛教南禅宗创立者六祖惠能所举行的庙会活动,具体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距今已有...

“月姐歌”是仁化县石塘村流传的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音乐形式,数百年来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当地女性群体中传唱,并以其独特的演唱方言、演唱形式、独有的唐朝宫廷韵味,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是客家民歌中一枝独一无二的艺术奇葩。 相传,唐代一...

唱龙船歌是南雄市端午节期间一项典型的民间传统活动。龙船歌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现流行于韶关市南雄市凌江、浈江两岸的水西、水南、洋湖、珠玑等沿河村庄。 南雄珠玑巷是梅关古驿道上的古代商贸重镇,历史上随着中原移民南迁,...

青蛙狮,俗称“蟾蜍狮”,又名“神狮子”,据记载约有500多年历史,是广东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拟兽舞蹈,是我国南方狮子舞的一种。现主要流传于韶关市乐昌市三溪、秀水、坪石、黄圃等镇的村寨,主要以三溪镇为代表。 青蛙狮的造型,集文狮之秀丽,武狮之威...

乐昌花鼓戏,俗名“唱花鼓”、“调子戏”,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踩矮台唱调子”,其历史记载最早可见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乐昌花鼓戏主要流传于乐昌市及其周边乡镇。 乐昌花鼓戏剧目多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神话传说及...

土纸是韶关比较大宗的传统土特产品,尤其是仁化长江纸驰名省内外,在港澳和东南亚都享有盛誉。仁化土纸产地主要以长江镇为主,扩布至扶溪、城口、红山、闻韶等镇。仁化土法造纸技艺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和延伸,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之一。 仁化土纸生产历...

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盛产蒸馏酒,因酒花垒起成堆,故名“堆花米酒”。其酿造技艺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分布于石塘村礼梨下组、石塘村、楼下村、唐下村、火冲村、新屋村、礼园村、早禾田村、蔡屋村等村落。 石塘堆花米酒历史悠久,据《韶关府志》记载:...

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自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古道以后,便成为一个商业重镇,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是中原人民为避战祸向南迁徙的歇脚点,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站,在岭南社会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关于珠玑巷人南迁的传说,...

乐昌渔鼓源于乐昌民间的灯彩歌舞“踩矮台唱调子”所唱调子,名曰“渔鼓调”,是从地方戏剧乐昌花鼓戏中逐渐独立出来的一种曲艺艺术。现主要流传于韶关市乐昌地区及周边乡村。 乐昌渔鼓表演特色素有小、笑、活和“无丑不成戏”之说。所谓“小”,即戏班规模小...

宰相粉,又称清化粉、剪粉、切粉、香粉等。相传,宰相粉得名于唐代名相张九龄。其为始兴县清化乡人,母卢氏常制粉丝供其食用,官至宰相后,为纪念慈母,将米粉外形稍作改动,制成形似上朝用的朝笏状,人们称其为“宰相粉”。宰相粉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韶关市始...

乳源瑶族服饰,是粤北地区过山瑶服饰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历史起源与瑶族始祖盘瓠的族源传说一脉相连,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称“盘瓠毛五彩,故今徒衣服斑斓”。如今,乳源过山瑶以居山岭地不同而有东边、西边两瑶之分,其中居于东边柳坑、游溪、东坪、必背一带...

陈璘传说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故事原型是明代岭南军事将领陈璘,其兴邦安民、关注民生的故事在云安、云城、罗定、郁南一带广泛流传。 陈璘,字朝爵,号龙崖,其原藉广东翁源县,后落藉东安县南乡,现两地均有陈太保祠及墓葬等遗迹。因陈璘“绩在边疆,威加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