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特产

广西六堡茶

广西六堡茶外形紧结匀整、呈褐色;汤色红亮;香气陈、纯;滋味浓醇;叶底色褐柔软;陈化后具有“槟榔香”的独特品质特征。

永福罗汉果

永福县是罗汉果的起源地,历史上就有“罗汉果”之乡的美名。永福罗汉果外形黄润,光泽度好,肉多籽少,果肉纤维细,香甜味纯正。清肺止咳,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补血益肝。该果含一种比蔗糖甜300倍的甜味素,而且它不产生 热量,是糖尿病、肥胖等不宜吃糖者的理想替代饮料。

荔浦芋

荔浦芋,是经过野生芋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形成的一个优良品种,在荔浦县进行人工栽培已有400年的历史,有“皇室贡品”之称,荔浦芋作为广西的首选贡品在岁末进贡皇家大典,在清朝乾隆年间达到了极盛。

阳朔金桔

阳朔金桔,与沙田柚、夏橙、椪柑、柿子、板栗并称阳朔六大名果。它以树形挺直美观、四季常青,果实金黄亮丽、光彩引人,品质细嫩清脆、甜酸适度而闻名于世。阳朔金桔为芸香科柑橘族金柑属,每100克果肉内含维生素C40~50毫克及维生素A、P和芳香油、类胡罗萝卜素等多种物质,有治疗眼疾、咳嗽、哮喘、高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等特殊功效。除鲜食外,金桔还可加工成果汁、蜜饯、罐头、果脯、果酱、果酒等,用途之广实为果中之王。

湘山酒

全州湘山酒它的前身为远古时代的“美酒瑞露”,是全州湘山酒厂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之精华,集民间传统工艺之大成造就的中华米酒之经典。采用独特的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纯种根霉及选用当地优质大米生产出来的全州湘山酒,无色、清亮透明,米香纯正,清雅,绵甜,爽冽,回味怡畅。

桂林腐竹

桂林腐竹的历史由来已久,大约盛行于唐代,那时候的桂林北达中原,是南连岭南的重镇,佛教在此盛传,寺庙林立,斋食盛行。腐竹作为素食也就随之兴起。1000多年来,人们世代相传,沿袭至今,腐竹成了桂林的传统食品。桂林腐竹条形完整,色泽淡黄,油面光亮,空心松脆,营养十分丰富。

恭城月柿

在恭城,人们将柿子鲜果去皮晒制成柿饼后,质软、透明,表皮有一层糖份蒸发后形成的白霜,形如一轮明月,加之产自恭城,因此得名恭城月柿。恭城月柿以其美观的外形和独特上乘的品质深受人们喜爱,许多文人名士对恭城月柿也十分青睐。

车田西红柿

资源西红柿主要产于车田苗族乡,车田乡平均海拔705米,属高山区,昼夜温差较大,特别适宜高山无公害蔬菜及南方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所产的西红柿,不仅外型美观,颜色鲜艳,光泽好,而且硬度好、耐储运、肉质厚、甜度适宜。出产期7月至11月。

车田辣椒

辣椒,是资源县车田一宗历史悠久的桂林传统名优地方特产,尤其以黄龙村的辣椒最为正宗与著名。车田辣椒个头大、肉厚汁多、甘中带辣、香味绵长,泡辣椒、酸辣椒、擂钵辣椒是当地比较有特色的吃法。

石塘生姜

石塘生姜,与全州红辣椒,大蒜,并称“全州三辣”,远近闻名。石塘生姜呈手掌状,也叫“五指姜”,块大肥实。老姜辛辣带香,子姜微辣生脆,具有健胃驱寒,发汗驱邪,温胃暖心等功效。老姜一般作调味品来用。把老姜晒干或烘干,就成了干姜。干姜辛热,为临床常用药物。干姜有利尿消肿作用,用干姜煎水,能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咳嗽。有经验的老年人都知道,一碗生姜红糖水,能温经止血,对治疗产后病,疗效十分显著。

兴安蜜桔

兴安县所产的南丰蜜桔,色泽鲜艳、肉质脆嫩、皮薄核少、汁多化渣、清甜可口、清香醇厚、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人体所需的硒等微量元素,是一种绝佳的美容健康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三皇西红柿

三皇镇有着近30年大规模种植西红柿等短期经济作物的历史,每年复种短期经济作物3万多亩,秋西红柿2.1万亩,总产量10万吨以上。地处河谷平原、岩溶谷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秋西红柿种植容易管理,病虫害少,产量高,该镇建有果蔬专业交易市场,是国家农产品定点市场,是永安、百寿、桥板等6个乡镇的水果、蔬菜交易集散地,秋西红柿年上市交易量达10万多吨,有“桂北西红柿第一市场”之美称。

桂林沙糖桔

桂林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古就是柑桔生产的最适宜区,现已成为全国主要沙糖桔产地。桂林产的沙糖桔,果实橙红光滑,皮薄易剥,肉嫩化渣,汁多清甜。成熟期为12月份,通过成功推广沙糖桔树冠覆膜留树保鲜栽培技术,集中上市为1-3月份,即元旦春节前后,畅销东盟、国内各地和港澳地区,市场供不应求。

桂林罗汉果

罗汉果是桂林市名贵土特产之一,享有“东方神果”之美誉,永福县龙江乡是罗汉果发源地,1995年就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罗汉果之乡”。

龙胜红糯

龙胜红糯因其米色如胭脂而又名胭脂糯,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主食,还能酿酒、做糍粑等。龙胜红糯富含蛋白质、铁、磷、钙、维生素等,当地的侗族同胞至今仍保留着木桶蒸糯的习惯,木桶蒸出的糯饭格外油亮香醇、柔软爽滑;更有"一田种稻遍垌香,一家蒸糯全村香"的美赞。

荔浦砂糖桔

砂糖桔又名十月桔,原产怀集、广宁、四会一带,是当地柑橘主栽品种之一。20世纪90年代,荔浦从广东四会引进种植。荔浦砂糖桔种植协会会长覃继炳介绍,荔浦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6°C,年均降雨量1424毫米,是国内确定的柑桔种植*适宜区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契合砂糖桔生长发育,再因荔浦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在着色和糖分增加方面,12月份温差达到11度,这让本地砂糖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外观靓丽,口感甜蜜。

兴安葡萄

兴安葡萄保护范围分布在谷地湘桂走廊上,形成区域内错综复杂的地区性气候特征,水热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昼夜温差大,需冷量足,属于适宜生长葡萄的地区。2004年、2007年,兴安巨峰葡萄两次获得“广西农产品名牌新产品”称号。2008年6月,兴安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地灵花猪

地灵花猪的形态特征具有地方特色,其体型特点:体型矮小,背腰微凹,腹部下垂不拖地;四肢细小,乳头6-7对;拱嘴不长、微上翘;耳小不下垂、平直向外延伸;头耳部、臀部黑色,额前有白色流星,胸腹部、四肢、拱嘴均为白色,黑白色之间有3-4㎝黑底白毛灰白色带。肉色鲜红,肉质芳香细嫩、柔软可口、肥而不腻,肌纤较细、密度较大,肌肉大理石纹分布适中,肌纤维间充满脂肪颗粒。

阳朔九龙藤蜂蜜

九龙藤是一种藤本植物, 因蜜蜂所采的花叫九龙藤花, 所以得出来的蜜被叫做九龙藤蜜。九龙藤蜂蜜蜜源为阳朔九龙藤, 学名龙须藤,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大词典》等草本古籍均匀记载。

恭城竹鼠

恭城竹鼠俗称竹根鼠、竹狸,因野外生存的竹鼠以竹类为主食,故名竹根鼠。恭城竹鼠在本县分布较为广泛,目前全县竹鼠饲养户达2000多户,饲养总量达50万只左右,年创产值4000万元以上。 《本草纲目》记载:“竹鼠、食竹根之鼠也。出南方,居土穴中。大如兔、人多食之,味如鸭肉”、“竹鼠肉味甘、微温、无毒。补中益气、滋阴壮阳、固本生津、消肿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竹鼠肉质内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可提炼为高级美容产品和滋补营养品,具有促进白细胞和毛发生长,增强肝功能的作用,对抗衰老,延缓青春期有良好的效果,是天然美容和强身佳品,皮、毛、须还有加工挖掘潜力,因此竹鼠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很有市场前景。

龙胜凤鸡

龙胜凤鸡也叫“瑶山鸡”,属瑶族群众祖祖辈辈传统养殖的家禽品种。是瑶族同胞走亲访友的必需品和接待贵客的美味佳肴,也是瑶族群众婚丧嫁娶等活动的崇尚品,瑶族历来就有“喊鸡”、“放鸡”、“敬奉”、“梅山”等与鸡有关的风俗活动。龙胜县境内群山环峙,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天然屏障,特别是瑶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的山区,很少与外界接触,自古就有“无山不瑶”的说法;瑶族同胞很爱美,妇女喜欢穿红、蓝、黄、绿、紫等多种颜色搭配的服装。“瑶山鸡”就是在长期封闭的环境、瑶族特有的传统风俗以及瑶族群众对美的崇尚等历史条件下,瑶族群众自繁自养、长期的选育而形成的。因其羽毛色彩丰富多样,外表华丽,也叫凤鸡,有类似凤凰之意。

恭城娃娃鱼

恭城县良好的自然气候环境、独具的地形地貌和植物植被、丰富的矿藏及水生生物资源、独特的差异性水域条件,不仅可以为恭城娃娃鱼提供得天独厚的栖息及生长繁殖环境,同时,形成了恭城娃娃鱼特有的地域特性及风味,使其极具科研保护、养殖开发等价值,经与部分区内外不同地方成年娃娃鱼对比,具有显著的地理特性,主要表现在:(1)恭城娃娃鱼因栖息环境的不同背部斑块表现一定的规格及颜色差异,有黑色、暗红色、棕红色或黑色和棕红色不规则斑块交错分布,背部红黑(褐)斑块颜色更深、对比更明显,(2)最显著特征是头背部对称疣粒较其他地方的娃娃鱼明显且多。大鲵在当地统称恭城娃娃鱼,也有部分山区俗称狗鱼,民国版(1936年)及1992年版《恭城县志》分别都有记载,恭城的名特鱼类中,“特产狗鱼产于山源形似鲜鱼有四足眼细近嘴能上岸下水小则四五斤大则十余斤味极美”。

全州文桥鸭

全州文桥鸭2009年经广西家禽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评定为广西地方品种。因产于文桥镇,所以取名全州文桥鸭。 全州文桥鸭,传说是由文桥镇本地一种“水鸭”的野鸭驯化演变而来。经长期驯化选育形成了今天的全州文桥鸭,其饲养历史达2000年。 全州文桥鸭形成历史悠久。据考究,醋血鸭最早起源于约公元300多年前晋代的全州县文桥镇,其所用鸭子就是全州文桥鸭。据史实和口耳相传:三国末年,由蜀丞相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大司马)夫人毛氏去世后于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1)葬在今文桥镇。因毛老夫人后来被谥封为安阳候一品夫人(见现存毛氏墓碑),所以她的坟是有人守墓的。若干年后的一次半年节(农历六月六),全州人有个铁定的风俗,半年节这天一定要杀鸭子、煮新米饭祭谷神敬狗尝新 ,守墓人错把妻子准备醋黄瓜用的半碗酸水当成了准备冲鸭血的盐水,把鸭血淋进了酸水碗中。把鸭肉、鸭血配其它佐料拌炒制作成醋鸭血。 1998年版全州县志记载叫本地麻鸭;清朝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全州志》羽类篇有鸭记载;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全州县志经济篇畜牧记载有鸭的饲养数量为190万只。

龙脊茶

龙脊茶起源于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一带。龙脊村寨及梯田的开创历史是在宋朝末年,从那时候龙脊当地壮族、瑶族农民开始将野生大叶茶树移植到自家田园中,进行茶树繁殖。由于当地高海拔,凉爽、多雾、高湿独特环境条件,加之有独特的制茶工艺,形成风味独特、著名的地方名茶—龙脊茶,现在为“龙脊四宝”之一。龙脊茶歌 龙脊茶最盛产时期是在清朝前的一百多年时间。那时,遍山遍岭皆是茶树,家家户户必种。清道光元年诗人黎映斗作“龙脊茶歌” (谢云修记于《义宁县志》)。【注:五代后,龙胜为义宁县地】。 龙脊山势真豪雄,岩关关外青笼葱; 茶林终古照山谷,山南山北皆芳丛; 春旗约略一千树,不减玉女仙人峰; 气如芽开谷雨早,瑶童壮女争提笼; 晨露初焙乘柘火,瓦铛竹夹煎松风; 午梦方回一再啜,清凉似觉肌肤松; 相传北上有龙宅,凡崖翠壑灵秀钟; 白毫片片画笼沫,消虫避瘴成奇功; 味苦亦可除烦闷,气和更足开心胸; 品尝似吸三江水,蒙山顶渚将毋同; 世间幸无酷如唤,恐令贻笑山中龙。 奉宪永禁勒碑 清道光六年前,一朝庭官员登上龙脊梯田,发现龙脊茶这一稀世珍品,便将龙脊茶进贡朝廷,乾隆年间被定为贡品。小地方的物产,成了贡品,本该身价倍增才是,但当地的官僚,竟然以贡茶被列为贡品为由,不准自由买卖,要卖,也只能低价卖给官家――属于官府统购。这样一来,出了名的龙脊茶,价格倒愈发走低,村民们都愤怒起来。于是叫潘天红代表大家去告官!潘天红来到桂林府,知府接状,觉得潘天红告得有理,就写了一份判决书。这份判书,不但解决了龙脊茶叶的官衙强买问题,连带将其它乱摊派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村民们将判断书刻在石碑上,碑名为《奉宪永禁勒碑》,立在寨子前面。有了知府的判决,县乡里的小官们不敢在此事上再胡作非为,乡亲们又可以将茶叶拿到圩镇上去交易了、茶叶的价格又恢复到正常水平。现在,你到龙脊古寨里,还可以看到那块古老的石碑。

平乐石崖茶

平乐石崖茶源于平乐本地野生的亮叶黄瑞木(杨桐属乔木),《平乐农业志?1991年版》将其列入平乐作物品种资源。平乐目前是我国野生石崖茶的最主要产地,由于长期的破坏性采摘等各种原因的影响,野生石崖茶树已为数不多,仅在南部山区的深山老林中还孑遗万余株,野生资源几近枯竭。 平乐石崖茶饮用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春始代理昭州(即今平乐)郡守期间,游遍昭州一带的千山万水,体察民间习俗,写下了《即目》“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平乐民间品茶、饮茶的情趣。 据《平乐县志?1995年版》记载:平乐石崖茶零星分布在县内的青龙、阳安、源头、二塘、大扒(注:现改名大发瑶族乡)、桥亭和长滩(注:现属平乐镇)等乡镇。县内产量以源头镇为最多,以青龙大刚所产石崖茶质量最佳。全县野生石崖茶约有2万多株,年产鲜叶(嫩梢)约2.5-3万公斤,可制成品茶叶6000-7500公斤,产值20万元左右。 据《平乐农业志?1991年版》记载:过去,民间虽普遍了解此茶属凉性、并习惯于骄阳酷暑或操劳重活时饮用,但对其实用价值及其科学哲理尚缺乏全面了解,加上制作方法原始粗糙,茶的质量不佳,其实用价值及经济效益远未得到发挥。至1974年始为平乐县土特产公司茶叶干部吕增文率先挖掘整理,通过他广泛收集民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潜心实验验证,并采用桂青茶的制作方法进行加工,获得理想的优质茶。1985年经系统整理撰写出《野生石崖茶》专论,分别在《广西科技报》及全国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科技情报中心站刊物《野生植物研究》上刊登,其本人被邀参加了1987年在遵义召开的“全国野生植物开发研究会”。从此,石崖茶遂于80年代后期即得到社会公认并投放市场,成为本县茶类中最受青睐的新崛起一名牌品种。 平乐石崖茶由于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2000年在成都国际博览会上,经过专家、学者,茶痴、茶友异常严格的挑选与评定,平乐石崖茶脱颖而出,击败众多对手,夺得“中国名优茶叶”桂冠;2004年又挤身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并成为指定专用茶饮料,并于2011年10月获得“中国-东盟最佳茶文化传播”金奖。2004年入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共和国之最系列丛书?当代广西之最》,该书记载:“平乐县是目前我国野生石崖茶的最主要产地。该县老蚌生珠石崖茶树约有2万多株,成品茶叶6000-7000公斤。”平乐石崖茶取得的荣誉,为桂林特产又增添了一颗闪亮的明珠,同时也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拯救濒临枯竭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为平乐县广大的山区农民增收服务,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齐心协力,攻克了石崖茶人工栽培的难题,从此,石崖茶产业得以发展和壮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开始,石崖茶人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2万亩。平乐县适宜石崖茶种植的山场土地有97.41万亩,丰富的山场土地资源使石崖茶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保障。 平乐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有一支强大务实的技术服务团队作支撑,相信平乐石崖茶这支“茶苑奇葩”在平乐将开放得更加绚丽夺目,平乐石崖茶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而深远。

桂林桂花茶

桂林是桂花的原产地。桂林茶历史悠久,在宋朝以“修仁茶”著名,清朝有“六垌茶”、“龙脊茶”,当代有桂林毛尖、桂花茶。桂林桂花茶是桂林传统特产名茶,其保护范围北纬24°15’23〞--26°23’30〞,东经109°36’50’--111°29’30〞的灌阳、全州、资源、龙胜、兴安、灵川、临桂、永福、阳朔、平乐、荔浦、恭城、叠彩、秀峰、象山、七星、雁山11县6城区。桂林桂花茶选用新鲜,无污染,无劣变,香气芬芳的桂花(或优质桂花干)和绿茶或红茶级型坯,按照加工工艺:桂花→茶坯→窨制→烘干→提花→成品。产品外形(条形、颗粒)匀整,缀金花,汤色明亮,桂花香浓郁持久,滋味醇厚,叶底均匀。产品富含微量元素: K≥1.20×103(mg/100g),Ca≥230(mg/100g),游离氨基酸≥3.0%。

东山猪

据东山瑶民间口传史料和《樊氏族谱》记载,东山瑶先民是原始的“土著”和祥庆公先自元末由江西迁居东山定居组成的族群。又据东山瑶《盘邓李归阴祭单》记载光绪至民国三年期间老人归阴祭祀云:“盘法团一双黄氏者三位家先祖坟一供度地主,行途社王庙以牲猪祭祀归安”;“盘法德家先祖坟安葬渭酸冲半领坪,行途社王庙以牲猪祭祀”;“邓妹耐家先祖坟葬永县管入油茶里田头平龙都地,平安社王庙以牲猪祭祀”。凭藉东山瑶中盘邓李氏瑶民《盤鄧李歸陰祭單》记载透露的这一信息,说明东山瑶自元末进入东山不久便驯养东山猪,《盤鄧李歸陰祭單》足可说明并资证东山瑶驯养东山猪的历史事实。以及从事东山瑶历史文化研究教授盘福东著作《东山瑶社会》一书中写道:“东山猪始养于明初”。都资证东山猪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1998年版全州县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东山猪就已被县畜牧主管部门择优定为本地良种猪。上世纪70年代,经中国农业科学院鉴定为全国良种猪之一,并载入《中国良种猪》。

龙脊辣椒

龙脊辣椒品种产生于著名的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一带。龙脊村寨及梯田的开创历史是在宋朝末年,距今已近700年历史,历史以来龙脊当地农民户户种植当地品种辣椒,民国22年统计,卖出县境以龙脊辣椒为主的辣椒干有25万余斤;建国前,农民食盐来源,主要靠辣椒兑换。本地的山歌唱到: 龙脊山上龙脊辣,昨日珍品也有她;妹我只在屋边种,又辣又香哥来夸。 龙脊辣椒大王与义宁农民的生意经: 民国时期(1940~1946年),义宁人(现临桂县)很喜欢龙脊地区种出的辣椒有特殊香味和清爽的辣味,每年于7~8月份,收割稻谷时期,义宁一带的农民和做辣椒生意商人就挑着盐巴和花生,到龙脊十三寨兑换辣椒,这时正值龙脊辣椒青黄不接,价钱比其他时间高1倍以上,龙脊十三寨龙堡的潘秀珠,他种的辣椒很出名,义宁人为了得到较低的价格,一来就来20至30人,先统一好口径,不许买高于多少,先要一个说出他们愿意接受的价格,要是不卖就暂时退去;第二个又来说出更低一点的价格,然后互相讨价还价,说肯卖,就有几十人肯要,于是龙脊辣椒大王潘秀珠,还是作了让步,做成了这笔大买卖,还向后代说‘义宁人’的聪明精炼,会做生意。

龙胜翠鸭

据《龙胜县志》(1990)记载,很早以前,马堤苗族居住地区饲养有一种体型稍长的“洋洞鸭”(侗族语意思是苗鸭,即苗族人养的鸭)。“洋洞鸭”以黑羽毛黑脚为其外貌特征,产青壳蛋。这与苗族同胞崇尚黑色有关,苗族人喜欢穿黑衣服,包黑头巾,吃黑糯饭,也喜欢养黑色的鸭,同时认为青壳蛋具有清凉滋补作用。经过长期的选择形成了具有黑色羽毛又产青壳蛋的“洋洞鸭”。因其全身黑色的羽毛带有墨绿色呈翡翠般的金属光泽而有称之为“翠鸭”。洋洞鸭是苗族人民传统养殖的鸭品种,除了用作逢年过节和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洋洞鸭还是苗族同胞风俗活动的尚品。在苗族历来就有“见门笑”、抢“铺床鸭”和用鸭祭祀田神,祈求丰收年景的风俗。“龙胜翠鸭”就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苗族特有的传统风俗以及苗族群众崇尚黑色等历史条件下,苗族群众自繁自养、长期的选育而形成的。

全州禾花鱼

全州禾花鱼养殖在汉代就已有记载。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桂林府里品尝到鲜美可口的全州禾花鱼,遂一道圣旨命广西每年要把全州禾花鱼贡至清廷。全州禾花鱼因之成为清代贡品,誉满京城。1954年夏季,国家农业部、广西省商业厅及苏联专家专程来全州考察了全州县稻田养殖禾花鱼。《全州民国县志》第七篇经济篇中有禾花鲤鱼为我县特产的文字记载。民国30年,我县就有8439亩稻田养殖禾花鱼,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养殖面积达25万亩之多。当时我县农家普遍放养,全县农村家家熏制禾花腊鱼,用以招待贵宾。“腊鱼好送饭,鼎锅也刮烂”的民谚在我县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清代学者(全州人)蒋奇龄曾以诗咏禾花鱼:田家邀客启荆扉,时有村翁扶醉归。秋入清湘饱盐豉,禾花落尽鲤鱼肥。中央电视-7台致富栏目分别于2006年、2010年两次来全州现场录制全州稻田禾花鱼养殖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节目。桂林日报、全州资讯、全州水产畜牧报都加以报道和宣传。

资源红提

根据资源地区首部地方志《西延轶志》记载,道光20年(公元1840年)我县已有葡萄栽培,可见资源葡萄属水果种植历史悠久。 2002年我县引种160亩美国红提,至2015年种植规模达到6.38万亩,年产量9.8吨。资源红提已成为我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为振兴我县经济,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荔浦马蹄

相传清光绪年间,有一队兵马路过荔浦县青山镇荔江河畔时,由于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于是就在河畔扎营休息,有一士兵牵着马走到田边吃草,见田里的农民从地下挖出一个个状似马蹄的果子,甚为好奇,便问农民果子叫什么,是否可以食用。农民告诉士兵,果子就叫马蹄,还很热情的介绍了马蹄具有清热解渴等功效。因见士兵口干舌燥,一脸疲倦之色,就送了几个给士兵吃。该士兵吃过之后,感觉全身清爽,倦意顿消。于是非常欣喜的感谢农民,并希望能再多给他一些,让他的队友也尝尝这具有特殊功效的人间奇果。农民见其喜欢,慷慨地将已挖好的一袋马蹄全都送给了他。其他士兵食用之后,也很快的恢复了精神。由于精神体力恢复的快,队伍得以很快的继续赶路,提前到达目的地,把握住了战争的有利时机。从该段传说也可以看出荔浦县在清朝就已经有种植马蹄的习惯。

灌阳雪梨

产品名称 灌阳雪梨 地域范围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所属的洞井乡、观音阁乡、西山乡、黄关镇、新街镇、灌阳镇、新圩乡、水车乡、文市镇共九个乡镇,主要种植于丘陵缓坡地,位于北纬25°10′32″-25°45′37″、东经110°43′16″-111°20′13″之间。 生产特点 灌阳雪梨为南方砂梨系统的优良品种之一,民国时期《广西年监》(第二回)称“灌阳雪梨质清脆,可与天津雪梨比美”;《广西壮族自治区果树品种志》(一九五九年版)将其列为全区同类果树之首。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该产业发展壮大,已出台诸多提升产业品位的政策,据统计2015年雪梨总产值1.65亿元,灌阳雪梨产业将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无公害水果生产标准做大做强。 品质特色 灌阳雪梨果形中等,大小较整齐,平均单果重225克,果实卵形或球形,果皮黄褐色,阳面红褐色,果面光滑并有光泽,果点中等大,较密;果肉雪白,肉质紧脆,汁多味浓,甜酸适中,清香细脆,可溶性固形物13.6%,品质中上。 人文历史 清康熙47年《灌阳县志》物产栏中有“梨有雪梨清水梨青皮梨早禾梨数种以雪梨为最”之记载,距今有300多年历史。传说灌阳雪梨为清乾隆皇帝之贡品。